字號:
團團圓圓曾接受心理測試

  時間:2006-04-13 14:22    來源:     
 
    中央電視臺《面對面》4月8日播出《張和民:熊貓爸爸》,以下為節目內容:

  導視:

  一對“金童玉女”成為舉世矚目的明星

  張和民:團團圓圓在心目中已經不再是熊貓了,好像是(人們的)家庭成員一樣

  熊貓爸爸首次披露,與大熊貓生活23年的心路歷程

  張和民:花在它身上的時間比自己的小孩多得多

  26個冬春交替,大熊貓屢次肩負特殊使命

  張和民:作為一個禮品,我們送了24隻熊貓到世界九個國家。

  一份特殊的感情,一種別樣的牽掛

  張和民:它本身就是我們人工養大的,相當於我們的兒女一樣,他們要呆在這兒,我們會把它們趕走嗎?

  《面對面》記者走進四川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獨家專訪熊貓爸爸張和民。

  精彩對白:

  記者:在你的頭上,有一個稱呼叫“熊貓爸爸”,也有一個稱呼叫“熊貓之父”。

  張和民:“熊貓之父”是記者的筆誤了,媒體稱我為“熊貓爸爸”,我挺高興的,“熊貓爸爸”就是“熊貓保姆”。

  記者:你被咬了還那麼喜歡它嗎?

  張和民:我手上還拿著培訓棍呢,我完全可以打它的,根本捨不得打。

  記者:(團團圓圓)是最好的嗎?

  張和民:開始它們沒有那麼好,通過測試以後,我們發現它們性格挺好。兩個才放一起。記者:現在到底有多少只大熊貓在外面?

  張和民: 20多只大熊貓在國外。

  人物介紹:

  張和民

  四川臥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主任。1983年畢業于四川大學生物系, 1987年張和民赴美留學,獲野生動物保護和管理的碩士學位,他用14年的時間,解決了大熊貓人工繁育三大難題,先後救治幫助繁育大熊貓近200隻,在業界有“熊貓爸爸”的美譽。

  解説: 近日,大熊貓團團和圓圓被臺灣“農委會”做出“無法發給大熊貓進入臺灣許可證”的結論報告後,這兩隻大熊貓再一次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從確定它們成為赴臺大熊貓至今,人們對它們在棲息地的生活等各個方面,都充滿了好奇,前不久《面對面》記者第一次走進這對金童玉女的誕生地,位於四川省汶川縣西南部的臥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揭開他們脫穎而出的秘密。

  記者:面對面(欄目)

  張和民:歡迎歡迎。

  記者:大熊貓的乳名揭曉以後很多觀眾都很關心。我們就找到你,很多問題需要你來解答。

  張和民:歡迎歡迎

  記者:原來團團圓圓小時候的照片有沒有

  張和民:有些有。

  記者:我們能不能找兩張來看一看。獨家資料。

  張和民:我把16好的照片調出來。現在不是有人把它們稱為姐弟戀嘛,她是姐姐,團團是弟弟。

  記者:是不是最親密的那一對就應該是它們?

  張和民:就是它們。

  記者:現在如果説我們來到這地方,我們要去看它們能看到嗎?

  張和民:肯定能看到,你們去找一找,去試試看。

  記者:園子裏那麼多我們自己能不能找到。

  張和民:肯定能找到。

  記者:好,謝謝。

  解説:記者開始在保護區裏尋找團團 圓圓,半小時過去了,這時記者發現了一隻被關在籠子裏的大熊貓。

  記者:它叫什麼

  工作人員:它叫雷雷。

  記者:送走就一定要關在籠子裏嗎?

  工作人員:等會要裝在車上。

  記者:送到哪去?

  工作人員:雅安。

  解説:這只叫雷雷的大熊貓,是大熊貓圓圓的媽媽,據飼養員介紹,在斷奶前她一直把圓圓帶在身邊,因此圓圓得到了很好的照顧。圓圓也在媽媽那裏得到了學習和鍛鍊,給將來圓圓自己做母親起到了榜樣的作用。

  記者:這餅裏頭有什麼?

  工作人員:大米,玉米混合飼料做的。

  記者:有竹子嗎?

  工作人員:雷雷,有竹粉。

  記者:放竹子幹嗎呢?

  工作人員:路上有些時候給它添加點竹子吃。

  記者:它自己能抓得到嗎?

  工作人員:它不抓,我們工作人員喂它。

  記者:你同時把餅和竹子放進去它會吃什麼/

  工作人員:當然是餅。

  記者:還是餅好吃?

  工作人員:選擇最好吃的。

  現在,現在她將被送往另一個保護區-雅安基地去休息。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記者:看見這個牌子了。團團圓圓,團團父親是誰,母親是誰,出生年月,特點。圓圓,一樣的內容。上面還有公眾開放的時間,每天上午九點到十二點,還有一個媒體開放的時間每週星期二,四。下面還有一個經過選拔的過程,行,牌子不看了。咱們還是去看看團團圓圓。

  記者:這只是誰,你猜一下,我們找飼養員驗證一下。

  遊客:我也不能猜出它(是誰)。

  記者:這只應該像圓圓,我們想讓你幫我們辨認一下。

  工作人員:現在坐著這個是圓圓,那邊是團團。

  記者:我們猜對了,我們剛才是巧合。我們覺得這個應該是圓圓怎麼能辨別出來。

  工作人員:圓圓的臉要圓一些。

  記者:不會是因為取了這個名字,臉就圓。

  工作人員:不是,它小的時候一直就這樣。

  記者:公的和母的怎麼辨別?

  工作人員:公的和母的現在根據外貌特徵不好辨認。必要要到性成熟以後才好辨認。

  記者:這是什麼?

  飼養員:是牛奶。

  記者:光吃牛奶嗎?

  飼養員:對

  記者:有時候加別的東西嗎?

  飼養員:是,圓圓

  記者:它們倆飲食是分開的嗎?

  飼養員:分開的。

  記者:碰到生人它們不會發火吧?

  飼養員:不會

  記者:這是什麼?

  飼養員;是精飼料。

  記者:這是餅還有胡蘿蔔?

  飼養員:對。

  記者:其他的熊貓有沒有這個待遇?

  飼養員:有。

  記者:它們的飲食配方都是一樣的嗎?

  飼養員:配方就是營養食品和高纖維。

  記者:喝的真快,三頓都是吃這個還是不止三頓。

  飼養員:不止三頓,竹子都吃很多。

  記者:全部都是吃一樣的/

  飼養員:比如竹子沒有了,我們就添一些,還有蘋果,竹筍。

  記者:我能喂它嗎?

  飼養員:你不行,不好意思。

  記者:為什麼,我喂它會咬我。

  飼養員:這個挺危險的。

  記者:用的什麼眼霜,你。

  記者:多長時間才建立這種感情,它能夠認你?

  飼養員:挺長的,要一段時間。

  記者:它生下來就是你帶它?

  飼養員:不是

  記者:你帶了多長時間?

  飼養員:從去年6月份。

  記者:有沒有跟你發過火?

  飼養員:它一般不容易發火,這只挺乖的。

  記者:選飼養員是不是也有講究。女同志喂圓圓,男同志喂團團。我能摸它一下嗎?

  飼養員;可以。它不會打我吧?

  採訪:

  記者:你們選擇這個編號,19、16號,大家覺得是不是有意的?

  張和民:沒有,我當時也很奇怪。臺灣有些媒體也問過,你們選擇這個號挺好玩,16是六六大順,9是長長久久,説你們是不是有意安排的?我説絕對沒有,我這13隻大熊貓就是隨意編的號

  記者:你參加投票了?

  張和民:我參加投票了,我一直投票投和和美美,我一直投票。那天晚上坐在家裏面,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爺爺奶奶,還有我們這一輩,還有自己的小孩,那種其樂融融的狀態,團圓的樣子,沒辦法,自己不自覺的就按了團團圓圓

  記者:也有人猜測是不是政治含義在裏面?

  張和民:不是我一個人説了算,也不是你説了算,是1.0751億口投的這個票,而且這些人,我是代表我家裏七八個人投的票,你要説那是一種政治,那就是是最大的政治了

  記者:臺灣也有很多人把它比作“熊貓飛彈”?您怎麼看?

  張和民:我也聽説這個事了,某些人可能有他們的想法,我覺得他們太緊張了,全世界人們有誰把熊貓稱做為“飛彈”的,都説熊貓是和平的象徵,友好的使者。

  記者:您作為一個當事人是什麼時候得知要送臺灣一對大熊貓的消息?

  張和民:我就是(2005年)6月1號聽了宣佈。

  記者:比我們先呢?比公眾先?

  張和民:我還沒得到消息,還是陳雲林主任宣佈,要給臺灣送熊貓,我高興壞了

  記者:高興什麼呢?熊貓要送出去還高興?

  張和民:我所謂高興,我至少我們所做的工作要得到一次承認,這個熊貓種群起來了,熊貓能從我這裡出去,當然對熊貓都是有感情的,畢竟這個熊貓長大,它不到臺灣也會到其他地方去,不到臺灣可能到其他城市,可能到放歸到野外,它總歸要離開這兒。

  記者:但是我們也擔心,它的棲息地在臥龍,氣侯臺灣跟臥龍是完全不一樣的,將來它怎麼適應?

  張和民:這個話題也有臺灣的媒體記者問到這個問題,他説熊貓到臺灣不適應,我説這是一個偷換了概念,如果我的熊貓放到臺灣的自然環境去,在臺灣是野外放歸,它肯定是不行的,肯定是適應不了氣侯的,但是錯了,我的熊貓去是進行圈養,不是放到自然環境當中去,是人工條件下的飼養就沒有問題了 。

  記者:乳名徵集出來以後,團團圓圓的生活有變化嗎?有變化嗎?

  張和民:有變化,挺大。

  記者:為什麼要單獨把它們放在一起?

  張和民:就是讓它們兩個培養感情,不能移情別戀了,你們兩個必須在一起好好呆下去,我還有個單獨的飼養組進行飼養管理。

  記者:這樣會不會養成他們兩位嬌生慣養或者形成一種特權思想?

  張和民:它們不知道,團團圓圓並不知道,它只是感覺到可能不像過去,今天我可以跟這個小朋友呆,明天跟那個大哥哥呆沒有這個了,營養配方方面跟其他熊貓是一樣的, 還有就是控制人們參觀數量問題。

  (來源:CCTV《面對面》)

                                                                                                                     編輯:於越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