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豐富中華文化內涵
事實上,儘管日本殖民者統治臺灣長達半個世紀,儘管兩岸曾長期隔絕,但都無法改變兩岸共有的“文化基因”。臺灣文化行政專業人士交流訪問團、臺灣中南部地區文化界人士訪問團及臺灣表演藝術專業人士交流訪問團,多次到中國內地交流訪問,並舉辦“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座談會”。臺灣戲曲學院京劇團還到北京、蘇州、上海、廈門進行交流演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臺北市交響樂團、朱宗慶打擊樂團、屏風表演班、臺灣漢唐樂府等臺灣優秀表演團體近年來相繼到中國內地演出,也深受內地觀眾的歡迎。事實説明,中華文化是兩岸共有的寶貴資産,我們要擴大並深化兩岸文化交流,增進彼此的了解,發展「文化合作新關係」。
值得關注的是,為期兩天的論壇,匯聚了兩岸五百多政商和文教等界別人士,為兩岸中華文化交流建言獻策,並在六個重要領域達成共識。中國內地相關部門,包括文化部、教育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亦即時公佈了多項促進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措施。但是,在此前相當長一段時間,臺灣有少數政客,大肆推行所謂“去中國化”的政策,妄圖割斷兩岸同胞間的文化歷史血脈。這更説明加強兩岸文教交流的緊迫感和必要性。
香港與內地文化融合可借鏡
隨中國內地改革開放不斷推進,香港的經濟和內地經濟的融合,逐步形成了相當密切的規模。學者認為,香港文化與內地文化的融合,其實在兩地經濟悄然整合時就已經開始了。過去,香港雖然只有七、八百萬人,但年産影片卻在百部左右,除了香港本地,還開拓中國內地、臺灣以及東南亞和北美的市場。香港回歸後,當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表演藝術家帶《茶館》等話劇來到香港時,卻也能在香港的觀眾中贏得空前的掌聲。在香港文化中心,長年舉辦中國水墨畫展,而距此不遠的香港文化博物館裏,則展出香港收藏家收藏的中國歷代文物。可以説,香港從來也沒有離開祖國的文化。
現如今在香港,有許多年輕人甚至會唱雪村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比起10年前香港都是本土歌星和臺灣歌星的天下,這個情況發生了變化。韓紅、雪村等內地知名的歌星都曾經在香港舉辦過演唱會,中國內地流行的歌曲,也自然地唱到了香港。香港的文化評論家們亦常常用中國內地的流行語來評價香港的事情。從政治流行語上來看,“與時俱進”,“新三民主義”這些詞彙已經成為了香港報章的常用語,在評價香港新政策時,亦會用是否“與時俱進”,是否能夠順應時代要求作為評價標準。甚至連普通的香港人,也經常説自己要擺脫舊觀念“與時俱進”。而“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的政治情懷,更是香港媒體對內地政治文明的重新認同,也是特區政府施政的新理念。香港被殖民者統治了一百多年,尚且保留了祖國文化,並對包括臺灣的所有華人文化都有極大的包容性,實在值得借鏡。
正如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發表的題為《大力加強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建設兩岸同胞共同精神家園》的演講時指出,“歷史的創傷割不斷中華文化的精神血脈。人為的破壞除不去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中華優秀文化曾經創造了五千年燦爛文明,成就了泱泱大國的歷史地位,今天仍然是兩岸中國人共同實現民族富強的寶貴資源和強大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