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圯、彭啟明:兩岸氣象暨環保合作與交流

時間:2009-07-11 17:15   來源:台灣網

  三、環保議題

  空氣的傳送不分區域,空氣污染物也常隨大氣運動而傳送,例如亞洲沙塵暴之傳遞,由蒙古傳遞至大陸或甚臺灣,2009年4月25日即有一場在48小時內由蒙古穿越大陸東岸到達臺灣,引發高濃度的沙塵天氣事件,幾乎所有的臺灣預測模式都無法掌握並提供預警,引發許多民眾身體不適現象。

  根據統計(中央大學與文化大學沙塵暴研究報告),過去每年在大陸約有十七次受沙塵暴事件影響,其中有將近八成往日韓傳送,兩成有機會抵達臺灣。沙塵暴的預測除了須考慮氣象傳送外,沙塵排放源區及傳送過程中污染物的變化相當重要。

  因此可積極推動兩岸聯合監測空氣污染物,具體合作項目包括雙方監測數據交換、舉辦污染物監測分析研討會以及相關技術人員交流以及互訪等。

  兩岸民眾亦相當關心酸雨議題,不僅影響到健康,對於環境生態也有相當影響,尤其從長江流域到大陸南方,延伸到臺灣北部,幾乎成為一個相當嚴重的酸雨區。酸雨的特性除受到氣象及地理環境因素影響外,污染物之控制及減量是相當重要的防制策略,臺灣在污染物減量成效上有相當之成效,也反應在本地雨水成份上,相關之成效可供大陸參考,若能雙方攜手合作進行酸雨監測方法、有害物品質測、數據品質及污染物防制策略上進行交流,將有助於兩岸環境污染物之減量。

  臺灣在推動資源回收成效卓著,依資源回收率由2000年9.79%提升至2007年38.70%,不論廢鉛蓄電池、廢機動車輛、廢電子電器或廢資訊物品,其制度規劃、相關設備再利用效能,均獲國際肯定,除已有輸出日本、大陸等業績外,包括德國、日本、荷蘭、南非及中南美洲等國更專程赴臺灣了解。

  隨著大陸經濟快速成長,如何透過更有效率的資源回收政策,或是民間的環保志工主動成立之環保站(如臺灣慈濟基金會即有六萬環保志工),為未來兩岸之間可攜手合作經驗交流之方向。

編輯:肖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