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圯、彭啟明:兩岸氣象暨環保合作與交流

時間:2009-07-11 17:15   來源:台灣網

  (三)兩岸氣象觀測及預報資料交流互換

  氣象交流當中很重要為兩岸氣象實時觀測資料之及時交流互換,國際上除交戰狀態下會把氣象數據列為保密外,其他都已進行交換。臺灣非世界氣象組織(WMO)之成員,過去數十年對於全球實時氣象數據之取得,必須透過美國或日本之渠道,對於地緣關係密切的大陸區域,僅能取得部分數據,數據空間分佈明顯不足,取得速度亦較慢,造成臺灣對於全球天氣預報掌握程度較弱。

  大陸氣象科技近幾年明顯提升,已成為區域氣象中心,提供亞洲許多氣象局全球氣象資料,臺灣也應同時取得相同之資料,以提升對國際氣象的掌握程度,將有助於臺灣本地及區域氣象預報之準確性提升,未來如能兩岸對於觀測站之實時數據可進行相互之數據交換,更有助於兩岸之間氣象預報能力之提升。

  此外,較為特殊為兩岸雷達資料交換,氣象雷達對於氣象預測有較高之掌握程度,因影響臺灣之颱風常會影響中國東南各省,梅雨時期,大陸東南雲係亦影響臺灣。若可進行兩岸氣象雷達實時數據交換,特別是大陸東岸到廣東一帶,有利雙方氣象人員之判讀。

  兩岸氣象預報數據交換,包含對於各單位氣象預測數據交換,例如鋒面、梅雨及颱風等之分析,透過作業單位定期視訊或電話聯繫方式交換意見,以提升區域氣象之掌握能力。

  雙方如能建構兩岸災變天氣會商模式及交換機制,逐步進行數據的交換,提升彼此對於兩岸間災變天氣的預測能力,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的功能,將可以大幅減少因自然災害的損失。

  過去在兩岸交流過程中,主要是以學術來帶動雙方有關部門及民間業務之交流,近幾年來,大陸已積極推動氣象産業,例如剛成立之氣象頻道,已經超過兩千萬人之覆蓋率。

  臺灣自2004年氣象法規修正後,允許鼓勵民間從事氣象/海象預報服務,也展開相當多創新之氣象加值服務,如以大陸之氣象頻道能結合臺灣多元創意的媒體及氣象加值內容,將可擴展全球華人氣象之應用,有助於兩岸對於氣象生活資訊之掌握。

  以兩岸逐漸成型的氣象産官學三方來看,實有擴大交流參與的機會與能量,若能彼此增加認識,將有助於雙方共同面對區域氣象之技術提升,共同面對氣候變遷之調適能力。

編輯:肖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