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氣象合作
(一)氣象影響民生經濟及個人健康
氣象雖然是一種科學知識,但近幾十年來已經轉換為氣象經濟,根據統計(www.tenki.tw)百分之七十的企業經營活動都受到天氣的影響,百分之八十的人看新聞,常是為了看氣象。天氣影響無所不在,尤其如颱風此種具有嚴重毀滅性的災害天氣,對每一個人或任何一個企業造成影響。
2001、2002年美國出現暖冬,供暖、除雪、運輸費用之節省,零售業收入增加,共同為美國創造210億美元的財富;2002、2003年美國冬季溫度履創新低,石油及天然氣供需失去平衡,加上中東和委內瑞拉的動蕩,使得價格高漲。2009年2月臺灣遇上百年冬季的高溫,接下來三月回歸正常,反而造成許多人身體不適,就醫人數創新高。氣象從個人健康到經濟發展,佔有相當正要的角色。
對於氣象的需求,中華民族可遠自“甲骨文”時期,有“欽天監”來觀測星象,以卜卦方式來預測天候。三國時期諸葛孔明先生,利用氣象知識以烏龜龜殼上質地之觸感來預測濕度,何時會有大霧,在霧中以草船借箭,並透過預先掌握大氣環流,透過借東風方式以天燈及火船攻擊來取得優勢。
閩南地區信仰的媽祖林默娘,從歷史故事中,經由千里眼和順風耳來學習氣象,幫漁民預報天氣,可説是兩岸間歷史上相傳最早的民間氣象服務,媽祖對於閩南沿海民間信仰有相當深遠之影響。
大陸東岸從東海、臺灣海峽到南海,自古以來都是全世界重要的海空航道,最早並正式的氣象觀測為清朝時期為因應國際“海事安全”,于1885年在臺灣的基隆、淡水、安平等海關及漁翁島、鵝鑾鼻燈塔,開始進行氣象觀測。
至於現代化的氣象觀測,臺灣最早于甲午戰爭後,日本佔領臺灣後,于1896年陸續在全臺建制二十多個氣象觀測站,目前臺灣的氣象部門的主要傳統測站,即延續這些觀測站,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大陸最早的現代氣象觀測,為香港、上海徐家匯及山東青島,當時均掌握在國外手中。最早為1913年成立的中央觀象臺,這是大陸近代開始有組織的氣象事業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