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2009年6月13日,上海航空班機由浦東機場飛松山機場又返航,行程延誤一天,次日在臺北遭旅客罷機,因為從上海及臺北的當時天氣來看,天氣還不算差,但兩地之間卻有很劇烈的雷雨系統盤據。在六月的梅雨鋒面期,是相當典型的雷雨胞盤據在臺灣北部海面,從飛航的安全性上,的確有轉向停飛的機會,但對於大多數對於兩岸間天氣相當陌生的兩岸乘客卻甚難理解。
兩岸從包機直航,大幅縮短行程,空中之航道雖不似過去臺灣海峽“黑水溝”之險惡,但兩岸之間仍有許多特殊天氣事件,隨直航班機增加,類似延誤事件將大幅增多,因此若能將兩岸氣象資訊能強化交流分享,讓兩岸民眾有一定程度之理解及認識,將可避免不必要之困擾。
兩岸在地理上雖有臺灣海峽之分隔,但天空卻暢通無阻,共有東亞之天空,呼吸著非常相當類似的空氣,氣象、空氣污染上相互共通,例如沙塵暴、颱風、酸雨、梅雨鋒面及冷氣團都相互傳遞,這些都對兩岸居民之生活有相當之影響。
近年來兩岸人民旅行明顯增多,氣象或是對當地環境資訊之需求增多,2008年江陳會即把“推動兩岸氣候變遷和氣象研究之交流與合作”當成未來交流議題之一。
本文即針對兩岸氣候變遷議題,如氣象、氣候變遷、環保及全球暖化議題進行探討,提供未來兩岸共同面對全球氣候異常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