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西部崛起紀實:大跨越大繁榮大發展

時間:2010-07-26 12:42   來源:中國經濟網

  西南煤海、十里鋼城、中國涼都,地下烏金、地上支柱、天然空調。電光火閃三十年間,從傻大黑粗到俊秀美麗的轉型,從産業單一、資源型開發走多業並舉、迴圈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由剛至柔,剛柔相濟, 六盤水書就了一部波瀾壯闊的創業史,走出了一條驚心動魄的崛起路,繪出了一幅奇幻美麗的路線圖。

  一

  有學者曾説,中國的改革是從設立特區試驗開始的。但很少為人所知的是,鄧小平的“特區”思想早在1966年就已經在今天六盤水所轄地區成為現實。

  六盤水市地處雲南高原向貴州高原過渡地帶,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是昔日寫照。然而,地面的貧困掩蓋不住地下的富饒。

  1964年5月,中央作出關於建設“大三線”的戰略決策,決定在貴州西部煤炭蘊藏豐富的六枝、盤縣、水城三縣境內建立三線建設煤炭基地。1966年初,經國務院批准,六盤水境內礦區更名為特區,當時的煤炭工業部西南煤礦建設指揮部就設立於此。六盤水以煤炭為核心的重工業會戰就此大規模開始。

  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同一天,國務院批准六盤水撤地建市。三個最早的“特區”(縣)合為一體,並取各區名字的首字,“六枝+盤縣+水城”就成了今天的六盤水,成為貴州省的第二個省轄市。

  如果説,70年前的陜甘寧特區是中國共産黨在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被動建立的政治特區,28年前在深圳等地設立的4大特區是經濟特區的話,44年前設立的六盤水特區應該是資源特區。

  “六盤水是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1965年圈定的西部特區,特區之特在於,六盤水的特殊地理環境,特有的礦産資源,及特殊時期的特殊要求。”

  六盤水的特別,恐怕在全國都是絕無僅有。這是一個因資源而從行政上設立而在地理上城區並沒有連成一體的城市。它所屬的最主要三個原初城區在地理位置上像三國一樣三足鼎立,而且距離幾乎在外人看來就是三個城市,都在100公里左右。至今,六枝特區仍保留著特區的身份。

  正是這個新中國的最早特區為西南地區甚至全中國的開發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資源貢獻,奠定了堅實的工業基礎。這或許更是六盤水的“特別之特”。

  當時的人們不會想到,中央的決策,使六盤水從邊遠封閉的窮鄉僻壤迅速崛起。

  到過六盤水的人,都會驚奇這個深藏烏蒙腹地、坐落于群山之間的城市出入自如、便捷。六盤水境內鐵路交通十分發達,是全國鐵路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是西南地區重要的鐵路交通樞紐城市。“縣縣通火車”足已讓當地人自豪。

  鐵路通車了,煤炭出礦了,鋼鐵出爐了,電廠開工了。能源建材源源不斷地輸出,勞力人才源源不斷地輸入。這座被喻為“火車拉來的城市”就這樣在貴州西部大山深處拔地而起。

  二

  沐浴著改革開放春風,搶抓西部大開發機遇,六盤水又一次駛上了提質增速的道路。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六盤水開始大力整合資源,取締土法煉焦和煉鋅,大力發展國有煤礦和地方骨幹煤礦,用迴圈經濟理念指導區域發展,圍繞核心資源發展相關産業,發揮産業集聚和工業生態效應,産業結構不斷得到優化升級。老三線企業煥發青春,首鋼水鋼集團是貴州省的“百億企業”,盤江煤電集團是西南首個年産量達千萬噸的特大型煤炭企業。

  因煤炭資源儲量大、煤種全、煤質好,“江南煤都”六盤水又被列如國家“西電東送”的重點電源基地之一和重點規劃建設的十大煤炭基地之一。

  單純賣煤不是長久之計,逐步擺脫貧困的六盤水人不再僅僅局限于做“煤老闆”,由煤衍生出的火電和煤化工産業,市場廣闊,效益提高,前景良好。

  在“西電東送”的春風下,六盤水的電力項目“水火並濟”,如雨後春筍般散落在大地上,全市已有盤南、發耳、野馬寨和泥豬河、萬家口子等一批水火電項目建成或開工建設。盤南電廠是全省單機和總裝機最大的電力企業。一躍之間,六盤水的固定資産投資“十一五”期間可達1000億元,大幅提升六盤水在西南地區“能源大市”的地位。煤和在煤的基礎上衍生的電、鋼鐵、建材行業成為穩穩撐住這個城市的四大支柱。到去年底,六盤水年産原煤5200萬噸、鋼320萬噸、水泥282萬噸,火電裝機容量640萬千瓦。工業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使六盤水行駛在又好又快的發展道路上。去年,工業經濟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達60.75%。

  從賣煤到賣電再到迴圈産業,標誌著經濟增長方式質的躍升。近年來,六盤水在迴圈經濟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個又一個紮實的步伐。洗煤煤泥幹化利用、礦井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爐煤氣摻燒發電、粉煤灰制新型墻體材料、煤礦瓦斯發電及煤矸石發電等迴圈發展模式開啟了六盤水經濟轉型升級的新紀元。

  三

  煤炭是六盤水的傳統支柱産業,如今的六盤水在繼續做大做強煤炭産業的同時,更把煤炭做亮、做精、做細、做強。

  從最初的以煤建市,到後來的以電興市,再到如今的以化(煤化工)強市,六盤水在迴圈經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老鷹山煤化工基地作為貴州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煤化工項目已經開始試投産,這是六盤水煤化工開發上邁出的歷史性一步,有人把它看成六盤水正式邁上迴圈經濟發展之路的歷史拐點,而“六大煤化工基地”則標誌著六盤水迴圈經濟之路將越走越寬。

  2008年在盤縣雞場坪鄉開工建設的“煤(焦、化) 鋼 電”一體化迴圈經濟項目則是近年來我省産業升級方面最大的項目,該項目與發展迴圈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的要求一脈相承,是目前六盤水迴圈經濟之路的最大手筆。

  六盤水緊緊圍繞“煤”字做文章,源於“煤”而高於“煤”。

  礦山機械機電産品是近年來六盤水“異軍突起”的産業。六枝工礦集團宏獅機械造分公司、水礦機械製造分公司等的産品供不應求,如今六盤水的煤礦井下綜合採掘、提升、運輸設備和洗選設備已經初步實現了本地化生産。

  衍生産業遠遠不止如此,煤矸石發電、瓦斯發電、粉煤灰制磚等等將煤炭開發過程中産生的大宗工業廢棄物,變廢為寶,不但減少污染,更豐富了經濟類型,創造了就業。

  在不斷的發展轉型升級中,六盤水還把目光投向了過去尚未關注的領域。

  風能、水能的開發,新材料、節能環保、食品加工、生物等藥等戰略性新興産業的突破,讓六盤水的經濟類型更加多元化。

  如今的六盤水已經初步搭建起了“三個層面”的迴圈經濟框架,企業層面的“小迴圈”、集中區層面的“中迴圈”以及社會層面的“大迴圈”有機結構,六盤水正闊步走在建設全國迴圈經濟生態城市的大道上。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六盤水來説,不單純只是改變,更是提升。

  四

  同全國許多資源型城市一樣,六盤水在開發資源的同時,也付出了沉重代價。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小煤窯,土法煉焦、煉鋅等高污染工廠隨處可見,白天濃煙滾滾,夜晚爐火通明。這裡甚至一度成為全國酸雨重災區。藍天白雲、明月繁星成為礦區的“奢侈品”。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的工業污水,源源不斷地排進長江、珠江上游屏障三岔河、北盤江,昔日清澈見底水面黑浪涌動。六盤水森林覆蓋率曾跌落至7.55%的歷史最低點,水土流失面積佔到了總面積的80%以上。

  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讓六盤水人意識到,絕不能只追求速度不注重環保。在嚴峻形勢面前,壯士斷腕痛下決心。

  一系列“狠招”出臺,對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的項目堅決不批;沒有環保措施的項目堅決不上;正在建設的沒有環保措施的項目堅決補;已建成但無法迴圈利用、資源浪費大的項目堅決改;規模小、消耗高、污染重的項目堅決退;效益好又環保、符合産業政策的項目堅決扶。同時,堅決取締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後工藝和生産能力,對境內的小焦化、小鋼鐵、小洗煤等落後生産能力全部取締。取締反彈的土法煉焦爐432節,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硫2592噸;取締聯體爐731節,涉及焦化業主150家,已全面完成毀爐平場工作,淘汰改良型焦爐設計總産能494.5萬噸,可削減煙塵排放3097.3噸,消減二氧化硫排放4792.2噸。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重建了六盤水的青山綠水,經濟發展呈現快速增長的同時,生態環境也到了有效恢復。2008年,六盤水市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比上年下降25.18%和5.4%,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和單位GDP能耗分別下降了1.11%和4.56%,全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6%以上,生態環境和空氣品質明顯改善。2006年以來,我市COD、SO2排放量連續4年完成省下達指標。市中心城區空氣品質全年優良率達到100%。

  去年5月,在第12屆北京科博會“中國迴圈經濟發展高層論壇”上,六盤水市與大連等城市一起,入圍“十佳綠色環保標誌城市”。

  “資源型城市入圍綠色環保標誌城市,六盤水是個特例,這表明六盤水在開發利用資源的同時,在環保方面的確作出了突出成績。”與會專家這樣評價六盤水的入圍。

  五

  資源型城市因資源而興,也會因資源枯竭而衰。資源型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時,都必然面臨轉型升級的過程。

  七月流火。當別處的人們正為炎夏的高溫焦灼煩惱之際,六盤水人卻能在盛夏的夜晚,舒服地蓋著一床被子,伴著涼爽清新的空氣入睡。“夏季睡覺要蓋被,電器行裏無風扇”,“涼爽”是每一位初來者的第一感受。曾一度被冠以“煤都”、“電都”、“鋼城”等稱號的六盤水市,現如今廣為人知的稱謂是——“涼都”!

  中國氣象學會組織中國科學院等科研機構的12位專家從氣象、環保、醫學三個方面,通過分析、監測、觀測,充分肯定了六盤水市夏季“涼爽、舒適、滋潤、清新、紫外線適中”的獨特性。“中國涼都”因此得名。六盤水市成為全國首個以氣候資源命名的品牌都市。

  上個世紀80年代,六盤水曾是全國有名的酸雨重災區。如今已經連續3年沒有出現酸雨現象了。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含量都符合國家一級排放標準。“空氣潔凈了”是每個生活在這座城市裏的人最大的感受;到這個城市走一遭後的文化人説:因為這一個“涼”字,生了許多讓人心動的惦記。

  當氣候資源成為經營城市新的重要元素時,六盤水以打造“涼都”城市品牌為突破口,抓住第三輪城市規劃修編的機遇,以建設宜居、宜業城市為重點,統籌推進市中心城區、縣城和重點小城鎮建設,城鎮化率提高到2009年的33%,市中心城區面積由建市時的4平方公里擴展到現在的近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達到50萬人。

  現在,六盤水人最熱衷的話題是城建。驅車鍾山大道上,被指看著南邊的涼都大道,北邊的人民路,這三條東西向的幹道,長度都在20公里以上,幅寬都是40米,同15條南北向幹道交織,形成縱橫通暢的城市路網,為現代化城市的未來拓展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六盤水的城市建設起步晚,六盤水人認為這正是後發優勢之所在,可以比其他城市規劃得好一些,建設得漂亮一些。中心城市的建設,按照“綠化、美化、文化、現代化”的設計藍圖,正在有條不紊地展開。先後獲得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輻射帶動能力不斷提升,以商貿、餐飲、金融、物流、文化和農家樂為重點的鄉村旅遊業加快發展。今年,在全市開展了以“創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建全國迴圈經濟城市、全國生態宜居城市”為主要內容的“雙創雙建”活動,力爭“十二五”期間完成創建目標。

  六

  近年來,六盤水強化執政為民和宗旨意識,切實加大民生領域的投入,敢於把錢花在群眾身上,讓人民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2009年各級財政投入民生方面的資金達34億元。“兩基”工作通過國家驗收,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實現“專升本”,告別了我市沒有本科院校的歷史,共投入5600萬元用於職業教育資源的整合,計劃到2011年讓初中畢業上不了高中、高中結業上不了大學的學生都能接受職業教育,目前部分學校已開始招生。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7.45%,受益人口達到216.66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工作紮實推進。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受益人口分別達到7.9萬人和28.85萬人。從2006年開始,我市就已啟動了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平均每年以6000戶以上的規模推進,加上中央新增投資項目的實施,累計完成了3.8萬戶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市縣財政每年投入1億元以上,對農村貧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生活用煤給予補貼。堅持抓安全促生産、不安全不生産,強化責任制落實,深入開展專項整治活動,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安全生産形勢由穩定好轉向根本好轉轉變,2006年以來,煤炭百萬噸死亡率一直維持在2左右。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