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六盤水市建設兩型社會紀實:陣痛後的轉型

時間:2010-07-26 12:46   來源:中國經濟網

  六盤水地處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地區,位於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四省(區)結合部的中心,有“中國涼都”和“江南煤都”之稱,是國家“三線建設”時期發展起來的一座以能源、原材料為主的重工業城市。在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六盤水市在破解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這個現實而又普遍的問題上,初步走出了一條科學發展之路。

  福與痛

  六盤水礦産資源豐富,煤、鐵、錳、鋅等礦産資源達30余種,其中煤炭資源遠景儲量844億噸,探明儲量180億噸,保有儲量168.2億噸。上世紀60年代中期,黨中央、國務院根據“備戰備荒”的需要,為改善全國工業佈局,配合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改變北煤南運的局面,將六盤水定位為西南、華南地區重要的煤炭工業基地,列為全國重點開發的地區。來自祖國各地的十萬建設大軍,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胸懷遠大理想,揮灑青春熱血,劈荊斬棘,肩挑背扛,風餐露宿,在昔日荒涼貧瘠的土地上,拉開了六盤水建設史上的偉大壯舉—“大三線建設”的序幕,一大批國有大中型企業和鐵路、公路基礎設施相繼建成,奠定了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基礎的産業格局和發展基礎,成為六盤水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同一天,中央批准六盤水撤地建市,成為貴州省第二個省轄市。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引下,六盤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進入了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階段,成為改革試點相對集中、建設力度較大的地區之一。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做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決策,六盤水作為“全國十大煤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西電東送”、“黔煤外運”的主戰場,開發力度進一步加強,開發步代進一步加快。進入新世紀,六盤水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國內生産總值和財政收入的漲幅在頭幾年連續位居全省前列。

  富集的礦産資源,以煤興市、以電強市的建設熱潮,為六盤水市托出百里煤海、十里鋼城,讓六盤水自豪和驕傲。但資源開發造成的環境災難,也成了六盤水在發展中難以回避的痛。煤炭、電力、鋼鐵、建材、煤化工等五大支柱産業均屬於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重工業産業,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境內小煤窯遍地開花,土法煉焦、土法煉鋅星羅棋佈,白天濃煙滾滾,夜晚爐火通明,空氣受到嚴重污染,六盤水由此成為全國酸雨重災區;沒有經過處理的污水源源不斷地從煤礦、洗煤廠流入長江上游的三岔河和珠江上游的北盤江;全市森林覆蓋率曾跌至7.55%,水土流失面積佔據全市國土面積的80%以上,荒漠化、石漠化現象非常嚴重。2007年,六盤水被列入國家環保總局“區域限批”名單,這給了六盤水當頭一擊。

  鳳凰涅槃

  面對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和新形勢下的發展需求,六盤水人痛定思痛,把摘掉“區域限批”帽子當作動力,以環境整治為契機,開始了艱難的脫胎換骨——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以加速工業化、加快城鎮化、推動農業現代化為核心,大力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長方式,努力打破“發展-污染-再發展-再污染”的惡性迴圈,實現“生産要上去,能耗要下去,效益要上去,污染要下去”的目標,開創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六盤水發展的必然選擇。六盤水在做大做強傳統産業的同時,積極調整工業結構,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形成了煤炭、電力、鋼材、化工、建材、機電、製造、食品、制藥等門類多元的工業體系。目前,全市原煤産能達6000萬噸,焦炭生産能力超過1000萬噸,電力裝機容量達600萬千瓦,水泥産能達500萬噸,鋼産量超過300萬噸,電解鋁生産能力達到20萬噸。盤江煤電集團成為西南第一個千萬噸級煤炭企業。建成了盤縣電廠、盤南電廠、發耳電廠等一批大型“西電東送”電源項目。水鋼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進入貴州“百億企業”和全國企業500強行列。“六大煤化工基地”有序推進,煤炭産業鏈不斷延伸。機電産品、裝備製造業發展勢頭強勁。全市工業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結構逐步趨於合理,産業鏈不斷向高端延伸,新型、穩固、多元的産業格局正在形成。在全面加快工業提速增效的同時,把環境保護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通過淘汰落後産能、提高行業準入門檻、推進節能減排、增強全民環保意識等舉措,全市主要工業污染物基本達標排放,實現了增産不增污。

  森林覆蓋率平均每年遞增,達到37%,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特別是2007年初被列入“區域限批”名單後的短短三個月內,共取締反彈的土法煉焦爐432節,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硫2592噸;取締聯體爐731節,涉及焦化業主150家,全面完成毀爐平場工作,淘汰改良型焦爐設計總産能494.5萬噸,可削減煙塵排放3097.3噸,消減二氧化硫排放4792.2噸。2007年4月,國家環保總局將六盤水市撤下了“區域限批”的名單。2009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西部地區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意見》,將六盤水市列為全國5個資源富集區迴圈經濟試點之一。以此為契機,六盤水自我加壓,提出創建全國迴圈經濟城市的目標,大力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生産和消費體系,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以最小的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力爭到“十二五”末,全市單位GDP能耗比“十一五”末下降20%,到2020年下降30%;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十二五”末提高到40%以上,到2020年提高到60%以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十二五”末達到60%以上,到2020年達95%;礦産資源綜合回收率“十二五”末提高5%,到2020年提高10%;形成一批資源綜合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低的清潔生産企業和基地。

  加快城鎮化進程,是六盤水促進工業化和第三産業發展的抓手。通過對農民向城鎮、城市梯次轉移,向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有序轉移,讓農民變成城鎮居民,成為産業工人、技術工人和服務業從業者,提高收入,同時也減少土地承載壓力,有利於農業的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多年來,六盤水一直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繁榮城市經濟、積聚城市人口作為推進城鎮化的工作重點。以建設文明城市、衛生城市和生態宜居城市為目標,不斷推進城市生態廊道、生態綠地、生態公園建設,大力打造“中國涼都”品牌。截至2009年底,第三産業佔全市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33.1%,市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由建市初期的7平方公里擴大到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達50余萬。目前,全市上下正在轟轟烈烈的掀起“雙創雙建”(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建全國迴圈經濟城市、全國生態宜居城市)的熱潮,六盤水正朝著宜業、宜居、宜遊的方向邁進。

  發展現代農業是六盤水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圍繞“大種植、大養殖、大加工、大市場”的目標,通過加強改善農業生産條件,調整産業結構,農業生産有了長足的進步。2009年糧食産量達到86.02萬噸,是1978年的2.3倍,創歷史最高水準。馬鈴薯、蔬菜、油菜、烤煙、茶葉、水果、生薑、中藥材等特色産業脫穎而出,不斷形成新的農村區域性支柱産業。畜牧業産值佔農業總産值的比重提高到37%。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力度不斷加大,城市、企業、民間的資金、技術、人才向農村轉移,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統籌發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農民收入不斷增加,農民素質不斷提高,村容村貌不斷改善,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雲蒸霞蔚無量前程

  悠悠三十余載,彈指一揮間。在六盤水人不懈努力下,今天,六盤水市由一個以農業經濟佔主導、工業基礎薄弱的地區,成長為以工業為主、三大産業協調發展的新興工業城市,呈現出經濟穩定增長、效益提高、活力增強、民生改善的良好勢態,各項事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涼都”大地發生了歷史性變化。2009年,全市生産總值和財政總收入完成412.38億元和74.04億元,是1978年的103倍和190倍。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分別為13116元和3083元,是1978年的42倍和39倍。中國涼都六盤水已成為西部的經濟重地,貴州西部的驕傲。按照規劃,到2020年,六盤水市GDP達2000億元,煤炭産能達1億噸,電力裝機容量達1200萬千瓦,水泥産能達1000萬噸,鋼鐵産能達1000萬噸。市中心城區將建成100萬人口的峰叢景觀——山水園林城市,紅果、平寨將分別建成30萬以上人口、20萬以上人口的次中心城市,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0%左右。如今,六盤水正在以迅猛的步伐邁向這一新的目標。

  “斯是高原,烏蒙之巔。先民遂火,點燃于廿六萬年之前,牂牁夜郎,崛起于春秋秦漢之世。人民勤勞文化璀璨,三線建設中艱辛創業,改革開放後歡騰建市。百業俱興,煤鋼電材,遠及江南嶺表,四季宜人,無愧乎涼都之名。今逢盛世,六盤水,雲蒸霞蔚,無量前程!”一曲恢弘磅薄的《涼都賦》,道盡歷史,述明現在, 昭示未來。雲起烏蒙之巔的六盤水,正伴隨改革開放的足音與旋律,在發展的雄關漫道上,以烏蒙磅薄之勢,邁步重頭越!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