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民間飲食習俗

時間:2012-07-13 11:32   來源:中國吉林網

  古諺説:“民以食為天”,這説明養家糊口是老百姓的起碼要求。

  吉林民間的主食主要是以大黃米和白小米為主。昔日吉林農村農忙時,差不多天天都吃黃米糰子、粘豆包、蘇子葉餅、玻璃葉餅等。這些吉林特有的食品不但好吃,而且經餓,還便於送到地頭,是農忙季節的硬伙食。據説這還是農村雇用臨時扛活的條件之一。吉林習慣平常都是兩頓飯,只有農忙時才吃三頓飯,黃米糰子是晌午的主食。

  吉林的白小米,以烏拉街一帶出産的最好,在清代還是進貢的土産品,其優點是粒大、色白、味香。過去不論城鄉,做飯都使用大鍋,先把小米淘好下到鍋裏,煮七八成熟,用笊籬把飯撈出來放在瓦盆裏。米湯倒到泔水缸裏,泔水是喂豬的飼料。在城市,除少數人家用米湯熬菜外,多數都白白浪費了。鐵鍋淘凈後重新放進清水,再把瓦盆裏的飯放在鍋裏蒸熟。經過這樣一煮一蒸兩道工序做好的飯一點不粘。但如果煮得不到火候,小米飯會像魚子一樣發硬,俗稱“小米子子”,是不容易消化的。

  除了大黃米、白小米外,吉林的主食還有粳米、高粱米和苞米子。50年前,吉林不種水稻,只種旱稻粳米。因為民間習慣,每日早晚兩餐不喝粥,多是吃幹飯。粳米飯也是先煮後蒸,但只是年節才能品嘗到。

  辦喜事時,在請廚師準備宴席的前一天,第一頓飯多是大鍋燜的小豆高粱米飯。這種飯的鍋巴用葷油蔥花炒得又油、又香、又紅,既顯示廚師手藝,又象徵吉利。這樣,吃高梁米小豆飯便成了辦喜事的常規。

  做苞米飯常常要配上雲豆。60年前的做法也是先煮後蒸,因子硬需多煮些時候才能撈出來,比較費火。人們偶爾吃一次也感到新鮮。吉林風俗,吃苞米主要是啃青、烤苞米或糊苞米。沒牙的老人要吃就用搓菜板搓出漿來蒸成苞米糊糊加些白糖,這是老人和嬰兒適宜的食品。過去吉林吃苞米麵都摻豆面,稱為雜合面,這種雜合面貼的餅子,色、味俱佳。

  值得一提的是,吉林人普遍喜歡吃養麥蒸餃,這也是民間偶爾改善伙食的珍品。

  家常便飯,一般人家除年節外基本都是一飯一菜。飯是蒸的,菜是熬的。熬菜是最簡單的烹調方法,許多青菜都可以熬,如豆角、西葫蘆、茄子、馬鈴薯、冬瓜、蘿蔔、豆腐、酸菜、菠菜、黃豆芽等都是熬的。這種清湯寡水的菜湯,是符合朱子《治家格言》所提倡的“園蔬逾珍饈”的。一飯一菜,這在人口少的家庭裏是一種純樸的家風,可是,在幾世同堂的大家庭裏,人心不齊,口味不一,程度不同地出現做小鍋菜的情況,在城市裏的大家庭裏,這方面表現得最突出。吉林人吃家常便飯並不是不改善伙食,最早是初一和十五改善伙食。但是,不少人家由於初一、十五要唸佛吃齋,便逐漸改為週日改善伙食了。改善伙食,一般是包餃子,有時也炒四個菜。這種遺風一直延續到今天。當然,如今大夥生活水準提高了,平日裏也常常四菜一湯了。

  由於湯菜簡單,為了佐餐,民間習慣好吃鹹菜,家家戶戶飯桌上都有鹹菜碟,也叫小菜碟。通常都擺上四個鹹菜碟,這種風俗在廣大農村中現在還流傳著呢。

  從前,多數家庭吃的醬菜是自家製作的,如大醬、盤醬、韭菜花、韭菜花黃瓜、蒜茄子、漬蒜、爛糊疙瘩、鹹辣椒、五花菜、鹹蘿蔔、鹹馬鈴薯等,甚至連醬油也自家釀造,稱之為清醬。

  講到鹹菜碟,民間有句諺語説:“看人下菜碟”。鹹菜味分甜酸鹹辣幾種,平時家人吃飯,家庭主婦要根據家人的不同口味,擺上家人喜愛的各味鹹菜。當家裏來了客人,更要根據客人的不同身分,拿出優質的鹹菜招待,這也算是對客人的一種尊重。60多年前,吉林有名的“太盛園”白肉館,招待來客特別是老顧客是十分殷勤的。先把顧客讓到單間,再送來毛巾把,端上扣碗茶。不論顧客有幾位,在擺上碗筷後,首先送上四種小菜,如酸辣白菜、五香花生米、五花菜、八寶小菜等,這是飯館奉送的。這是名副其實看人下菜碟的典型,既讓客人歡喜,又能收到小費。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