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北山廟會

時間:2012-07-13 11:30   來源:中國吉林網

  吉林北山有九座山峰,如九龍嬉戲,清康熙年間曾名九龍山。山後有溝名臥虎溝,據傳曾有猛虎臥于溝內。康熙二十一年,聖祖任皇愛新覺羅玄燁東巡來到大清王朝的“龍興之地”吉林烏拉。聽風水先生説:吉林烏拉有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方星宿守護。此地藏九龍一臥虎,又瀕臨一江天水(松花江,滿語松阿裏烏拉,天水之意),是蟠龍臥虎之地,有帝王之氣。這番話使康熙皇帝感到不安,於是他命寧古塔將軍將九龍山鑿去數座,以破吉林烏拉帝王風水。據《雞林舊聞錄》載,“七門嶺有兩峰對處為‘過龍脈’,亦鑿斷之,以破其兆”。九龍山因此更名北山或北大山(因其位於吉林將軍府已北)。乾隆四十一年修建玉皇閣後,也有人稱玉皇閣山。

  吉林北山廟會,是東北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廟會。在清朝年間就有:“千山寺廟甲東北,吉林廟會勝千山”之説。昔日吉林北山廟會。由於吉林是吉林將軍駐守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以遼寧大石橋的娘娘廟會,比北山的娘娘廟會遜色得多。而北山的藥王廟會,比娘娘廟會還要熱鬧,影響還要大。“吉林廟會勝千山”絕非誇大之詞。民國及偽滿時期,廟會期間,吉長(吉林至長春)、吉海(吉林至海龍)、吉敦(吉林至敦化)三條鐵路加開列車,並半價接送八方遊人香客。很多人從遼寧、黑龍江前來許願還願,焚香祈禱。這種情況直至文化大革命開始才結束。“文革”後,市政府三次重點撥款130萬元,修葺了廟宇,重塑了神像。1984年廟宇重新對外開放。最近幾年,公路交通迅猛發展,鐵路加開列車成了往事,但廟會盛況仍不減當年。

  其實,北山廟會並不止娘娘廟會和藥王廟會。傳統上,農曆的四月初八,廟會就開始了。佛家講:這天是佛祖釋迦牟尼的生日,故稱作佛誕節或浴佛節。此日入廟焚香的,多是佛教信徒或居士。民間有句俗話“老爺廟還有三天呢!”説的是農曆四月二十八的藥王廟會後,還有三天的關帝廟會。關帝是一位很特殊的神仙,佛、道、儒、俗都供奉他。佛家稱他是伽藍菩薩(護法神);道家尊他是蕩魔真君,三界伏魔大帝;儒家奉他是同文聖人孔子齊名的武聖人。還是俗家老百姓的稱呼最親切、最實惠,叫“關老爺”。雖非本家老爺,但叫叫也無妨,嘴甜一點,無非是請關老爺多多關照。滿族人稱關帝為“關瑪法”,也是老爺的意思。東北廣大地區稱關帝是關老爺,和這裡是滿族聚居地有關。

  除了關帝廟會,北山還有農曆三月初三日的胡仙堂會,也有的稱為王母娘娘蟠桃會,此日進廟焚香的,是信奉民間俗神的。胡三爺和胡三太奶的神龕前,各色供果、點心齊全,人們總不會忘記胡三太爺最喜歡吃的是雞,所以供桌上雞是不能少的。

  農曆三月十八日,是老郎廟會日,又稱伶人節(伶人是舊社會對藝人的稱呼)。老郎,就是唐明皇李隆基,相傳是他在宮內的梨園首創戲曲演員科班。所以戲曲演員稱自己為梨園子弟,稱唐明皇是梨園祖師。別看他皇帝當得稀鬆平常,但卻文雅風流,能作曲,會樂器,善表演,做梨園祖師還真是當之無愧。

  農曆二月十九師觀音誕生日,六月十九是觀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觀音涅磐日。這三個“十九日”是觀音菩薩的三個重要法會。“佛殿何必深山求,處處觀音處處有。”對觀音菩薩的崇祀,最為廣泛,甚至超過了佛祖釋迦牟尼。據説,觀音是大慈大悲菩薩,而且具備別人沒有的神奇功能。別人對世人説話的聲音要聽,觀音不必聽,她可以用眼睛看,所以稱之為“觀世音”。稱其觀音,是自唐代開始的,因諱唐太宗李世民之命,故去世字。

  農曆的七月十五,是傳統的中元節(俗稱鬼節)。舊時,吉林市這天要在觀音古剎舉辦隆重的水陸道場的放焰口。入夜,在北山要懸起千朵蓮花燈,在松花江上也放河燈。信佛的人吃齋祭祀,不是佛門弟子則觀賞繁燈點點的夜景,可謂佛、俗各有所得。

  吉林地區是滿族聚居地,清朝道光年間以後,漢族等民族才逐漸增多,所以北山廟會的祭祀活動,既有滿族色彩,又有漢族習俗。趕廟會的人,除焚香祈禱外,較突出的祀俗是“跳墻”“燒替身”。“跳墻”,是小孩因身體多病,或生辰八字不吉利,家中大人認為難以養活,於是到廟上進香祈禱,將孩子許到廟中當和尚。等到孩子七八歲時,擇一廟會吉日,舉行“跳墻”儀式,跳墻的孩子,此日由廟內德高望重的僧人為其剃髮,自留頭頂發,同時,在廟內設一長凳以代廟墻。剃髮之後,僧人用木棍敲打小孩的頭,並裝出憤怒的樣子,高聲攆孩子“滾出廟門,不許回頭”,小孩子立即從長凳(意為廟墻)上跳過,跑出廟外,算是躲過了病災,可保平安。若有小孩自幼許關帝駕前馬童,這種跳墻儀式就要在關帝廟內舉行了。

  “燒替身”,即是小孩(也有年紀大的)患重病,信神佛者説這小孩是娘娘駕前的金童、玉女,或捧水童、燒火童等,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娘娘要索而取之,若要許一“替身”代替,小孩的病就可痊癒。所以家中人用紙或布扎成人形,上面寫病孩的姓名,在廟會時祈禱並焚于娘娘廟前,意為此病孩已成為神佛弟子。回家後為孩子改名,以保平安。這種偷梁換柱的民俗,就是廟會中相當普遍。

  值得一提的是,藥王廟裏老百姓最感興趣的是“十不全”。“十不全”瘦小乾枯,面貌醜陋,額頭貼著膏藥,脖子上挂了一串鹹菜疙瘩,七八根高粱稈做的柺棍支撐著他的瘸腿。“十不全”是康熙年間福建晉江人,曾做過戶部侍郎、漕運總督。他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是赫赫威風的“啖珠折劍”率兵收復臺灣的靖海侯施瑯。施世綸以清廉聞名,很得民心,並深受康熙皇帝的青睞。公案小説《施公案》中的施公就是他。施世綸因身體多病,而且醜陋不堪,所以康熙帝戲耍地稱他為“施不全”。民間據姓諧音叫他“十不全”。傳説,病人如果虔誠地祈禱,他就會捨己為人,把疾病接過去,使你身體健康。因此,“十不全”身上所得的“贈予”很多,像脖子上的鹹菜,額頭上的膏藥,眼上的眼鏡,手中的柺棍……“十不全”雖然神像很小,又偏居殿外一隅,進不得大殿,但香火異常旺盛。

  北山廟會,有兩種特色産品,一種是紙葫蘆,一種是文明棍。小時候上北山、趕廟會,總要買兩個紙葫蘆帶回家。一是價格便宜買得起,二是色彩鮮艷,造型美觀。至於紙葫蘆的真正含義,是後來聽老人講的。據説,葫蘆是藥王盛靈丹妙藥用的。舊時江湖醫生背藥箱走四方,總不會忘記挎個藥葫蘆,藥鋪門前高懸一隻大藥葫蘆,也就是代替招牌和廣告,既直觀又形象。北山廟會的紙葫蘆,以紅黃顏色為主,捏褶粘糊而成。大至二三尺,小到二三寸,可隨君所欲。到北山趕廟會的人,買紙葫蘆已成慣例。每年藥王廟會前,將舊的紙葫蘆燒掉,再在廟會上賣一二個新的藥葫蘆,懸挂家中,以求藥王賜以靈丹妙藥,驅病安康。

  北山文明棍(柺棍),據説起源於1917年。這年,三道碼頭一家鐵匠舖的少掌櫃留東洋回來,帶回來一根鐵文明棍。鄰居看這東西既美觀又實用,便依葫蘆畫瓢做了一些,拿到廟會去賣,銷路很好。據説解放前夕,做文明棍的旋鋪已多達26戶,棍的樣式品種多達40余種,年産量20余萬根。吉林北山文明棍不僅廟會期間,就是平時銷路也甚好。隨著吉、黑、遼及關內遊人香客頻繁往來,物美價廉,造型美觀的北山文明棍聲名遠播。

  北山廟會曾發生過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1952年6月18日(農曆四月二十八日),正值北山藥王廟會,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消息傳到吉林市。中國共産黨員毓文中學教師馬駿領導教師和青年學生,在北山廟會上向各界群眾演説募捐,散發傳單,宣傳革命,聲援上海工人的反帝鬥爭。據當時的報紙載,他們的演講,“痛哭流涕,口乾舌燥,遊人無不為之感動”,紛紛傾囊為上海受難同胞募捐。在吉林的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舊中國時,由於吉林北山廟會是東北規模最大的廟會,吉林又是吉林將軍(後來是吉林省府)的所在地,當局者很重視北山的管理,曾多次發佈文件,禁止私搭亂建,侵佔綠地。使用北山的土地,即使是搭設攤鋪也要省長親自批准。建國後,黨和政府投入大量人力、財力管理北山。市政府多次發佈通告、法規,對北山進行全面的規劃、管理。管理人員達到近千人。每年財政撥款二百餘萬元經費。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