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生態、魅力、和諧長白山,努力打造生物生長棲息保護地、人類休閒養生目的地、人與自然和諧示範地(簡稱三山、三地)。”這是我們在長白山管委會採訪期間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
在管委會大樓一樓大廳中央,擺放著長白山保護開發區域全景沙盤,懸挂著的7幅功能小鎮規劃詳圖上方,LED顯示屏滾動介紹著這幅長白山保護區未來5年發展的宏偉藍圖。
長白山保護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徐晗説,建設“三山、三地”,把長白山建設成國際級生態旅遊度假區,是發展理念,終極目標,也是貫徹落實省十次黨代會精神的重大戰略部署。
按照這一理念,沿著這一思路,他們繪就藍圖,全面建設。如
今的長白山,山山雲蒸霞蔚,處處龍騰虎躍。
做好規劃有序開發
“統一規劃、統一保護、統一開發、統一管理”,做全省旅遊業的龍頭。這是吉林省委、省政府對長白山保護開發管理委員會提出的總要求。按照這一要求,他們明確了建設“三山、三地”的發展理念,聘請來世界一流的規劃公司編制出一個總體發展規劃,確定了“一、三、七”的長白山産業發展佈局,即一個長白山主景區,池北、池南和池西區三大旅遊基地,生態、養生、溫泉、滑雪等七個特色主題功能小鎮。
長白山區開發建設是一項大工程。在管委會所在地池北區(二道白河鎮),長白山卡森國際
綜合旅遊度假區項目建設工地上,到處可見忙綠的身影。這個項目浙江卡森集團投資120億,項目一期“長白天地”主體已封頂。
管委會招商局副局長趙興利説,浙江卡森只是招商引來的眾多企業之一。白溪旅遊發展有限公司(香港)新和成集團、卡森國際、北大青鳥集團……一大批上市企業相繼落戶長白山。投資15億元建設的白溪旅遊度假區、投資3.5億元的多家五星級酒店建成投入使用,投資150億元的望天鵝國際旅遊度假區、投資20億元的文化産業園等項目都在緊鑼密鼓進行中……池北、池南、池西相互呼應,3大旅遊基地已具雛形。隨著項目的落地,由機場、高速公路、鐵路、環區公路、景區旅遊公路構成的長白山旅遊立體交通網路,基本形成。趙興利興奮地説,已累計實施各類項目393個,實現招商引資500億元。為了擴大戰果,擇優招商,讓産業洼地變成投資熱土,今年他們啟動了“招商引資和項目年”,成立了24個招商小組,帶著包裝好的溫泉、滑雪、生態産品開發等10個總投資150億元的項目,分赴全國
各地開展品牌行銷和項目推介。
“一條條通衢大道、一個個獨具特色的功能小鎮,相互聯動,最終拓展成‘環長白山1小時’、‘全省3小時’、‘東北6小時’旅遊經濟圈的地緣市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為核心的國內市場,東北亞為重點的海外市場。”長白山管委會主任助理、旅遊局長宋咏充滿憧憬地説。如今在長白山區域,2星級以上的酒店賓館達21家、時尚旅店320家,接待床位達到了12000張。還有旅行社11家、飯店280家、土特産品商店128家,基本形成了吃住行娛一條龍的服務體系。
文化引領轉型升級
“由單一的觀光型向休閒度假複合型、功能服務配套型、生態文化融合型轉型升級”,是管委會加快推進旅遊産業發展所做的一項內功。
管委會文化傳播中心主任李易倫説:“轉型升級要靠文化引領,不斷提升旅遊文化內涵。”他是省廣電局下派到這裡的幹部,2010年剛來時,想找一份權威一點、系統一點的長白山旅遊介紹都難。遊客基本是當天來當天
走,除了瀏覽長白山自然風光外,很少有人了解長白山的人文歷史。而長白山恰恰是清朝的龍興之地,浩瀚的原始森林充滿神奇、神聖、神秘和原始、源頭、元氣的味道,要把長白山建成“休閒養生地”,就必須挖掘“大美長白山”的大文化內涵。
為了做到這一點,李易倫説,他們正在全力打造“五個一”工程:一系列歌曲、一系列叢書、一系列電影電視劇、一系列紀錄片、一台文藝節目。如今已推出一批大型旅遊風光畫冊,旅遊風光片、生態紀錄片、人文紀錄片、數字電影《跑山》、系列歌曲集《大美長白山》、系列叢書《長白山歷史文化傳説》、系列評書《長白山傳奇》、動漫片《烏龍院長白山傳奇》等,相繼創作出爐。
投資1500萬元與華誼兄弟聯合拍攝的以長白山為場景的電視劇《非誠勿擾》正式簽約,與央視紀錄片頻道聯合攝製大型高清生態紀錄片《長白山》。他們還在央視等強勢媒體投放廣告,連續6年舉辦了長白山國際旅遊節、長白山國際雪文化旅遊節等節慶活動。這一系列的文化創意活動,把久鎖于大山之中的長白山文化,釋放開來,展示給遊人。
文化與旅遊融合,催生出生態遊、休閒遊、紅色遊等一批文化旅遊新業態。李易倫説,他們引進一家企業,投資20億元,正在打造長白山文化創意産業園,構建長白山文化旅遊産業聚集區……這是他們引進餐飲、休閒、健康、冰雪等新型文化資源,創新結合載體的新嘗試。
“去年長白山景區旅遊人數達到142萬人次,是管委會成立之初的2倍;收入3.7億元,是那時的3倍。今年1到5月份遊客數比去年增加了30%。要轉型升級,現代化的旅遊設施必須跟上。”楊龍説,去年他們集團投資5000萬元,在老山門的一側興建了新山門。新山門將實行售票、安檢、休息、娛樂、飲食、購物一體化,並建有現代化的全覆蓋監控室,隨時了解景區內遊客情況。這裡將成為國內一流的智慧化旅遊服務區。
在施工現場我們看到,新山門主體工程已完工,為減少停車佔地面積,一座4層立體停車樓格外顯眼。工人説,7月份這裡將開門迎客。他們還將投資5億多元,重點建設國際溫泉度假村、U型谷改造、西景區景點開發等7個項目。
長白山旅遊的轉型升級,正使這裡變成“春天的活力世界,夏天的清涼世界,秋天的多彩世界,冬天的冰雪世界”。
保護第一永續利用
王偉是頭道保護管理站的站長,見到他時,他正和3名隊員巡查回來。一身迷彩服,濕漉漉的,防火靴上也沾滿了泥草。一進屋,他就安排人去送一位被“草爬子”叮咬的隊員去醫院。“長年在山上走,被蟲蛇咬是常事,儘管打了疫苗,為了安全還是要到醫院觀察。”他説,頭道站負責4203公頃的防護森林面積,20多位職工分成8組,週而复始地長年在山上巡查,力爭保護區內一草一木不被破壞。
“在保護面前,再大利益不動搖,再小生態不破壞。”長白山自然保護管理中心主任李志宏説,他們中心有9個這樣的保護管理站,共有職工457人。他們以生態保護為己任,恪守著這條底線。
在白河保護管理站,站長王佳春正領著幾名工人侍弄木耳栽子,這既是他們的副業生産,也是職工食堂副食基地。我們以為這是他們利用保護區內的資源,開發的無本生意,沒想到,這7萬袋木耳栽子,全是他們花錢從外地買來的。王佳春説,別説動林木,就是職工吃的山菜,也不準從保護區內採摘。李志宏説,由於他們經費有限,職工工資很低,再加上勞動強度大,一個職工一年看山下來,得穿破三四雙膠鞋。如果他們破壞規矩,把山貨往家搬,僅紅松子採集一項,每年收入就能有3000多萬元。可他們卻守著個大金盆要飯吃,為的就是青山常在、永續利用。李志宏説,為了全面恢復生態植被和自然景觀,今年景區內的“五館一站”全部拆除,這對他們來講無疑又是一大損失。
這一切都源於管委會實行的“大保護”戰略舉措。他們打破了就保護抓保護的思維模式,實施了“科學利用,區域聯動,項目支撐,部門協同”的保護措施。制定了一系列多領域的保護規劃,做到景區與保護區聯手保護,保護區與市區通盤考慮,一年四季不閒著,開展一個接一個的護薇菜、護林蛙、紅松種源保護、反盜伐反盜獵等專項行動。
正因為這嚴格的管理和防護,才使保護區實現連續51年無重大森林火災,使長白山成為亞洲東部保存最為完好、典型的森林生態系統,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際A級自然保護區、東北地區天然生態屏障,年生物多樣性經濟總值達到100億元。(記者 王文濤 王文輝 曹夢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