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曲阜孔廟簡介

  時間:2009-09-22 15:11    來源:央視國際     
 
    西元前478年,魯哀公于孔子故居立廟祭祀,這就是孔廟最早的雛形。漢代以後歷朝對孔子的尊崇,使孔廟屢毀屢建,規模也越建越大。在明代中葉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一次雷火焚燒後,孔廟得到皇帝詔許進行重建,從京畿及各王府調來能工巧匠,由朝廷派遣大臣督工建造,廟的規制達到了全盛期。現在的孔廟總平面,基本上就是此次重建後形成的。其中聖時門、弘道門、奎文閣等建築還是當時的原構。而杏壇、聖跡殿則是明代晚期的建築。

  孔廟佔地面積約4.6公頃,東西寬141~153米,南北長637~651米。全廟自南至北有七進院落,前五進是前導部分,大成殿的院落則是全廟的主體。

  前導部分主要由400米長的甬道和包括大門欞星門在內的五座門組成,這五座門是欞星門、聖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在聖時門之前有牌坊、照壁,形成門前空間,這些牌坊都是表彰孔子的崇高道德和豐功偉績的,如“道冠古今”、“德侔天地”等。在這些門之間的庭院內遍植柏樹,別無其他建築物,形成清肅靜穆的參拜環境。進入同文門內,是一座七開間二層藏書樓“奎文閣”,樓上藏有大量書籍。樓下既是穿堂,又是祭孔前習儀之所。樓東西兩側各有一組院落式建築,是祭孔前主祭、陪祭人員齋戒住宿之處。

 

櫺星門(孔廟的大門)

 

孔廟奎文閣

  穿過奎文閣樓下進入大成門前的院落,這裡有元代和金代碑亭各兩座(清代加建了九座碑亭,庭院顯得壅塞)。由欞星門至同文門,共有五道門,在中國古代禮制上只有皇宮前才有建“五門”的資格,可見明代中期朝廷對孔子的極度尊崇。

  在孔廟外墻四隅建有四座角樓,其實是四個“L”形平面的小建築,猶如亭子,無實際用途,是根據“王者角隅”的古制設置的。因為孔子在唐代已被追封為“文宣王”,所以元代初期(13世紀末)詔準建造角樓,現在角樓是清初重建之物。

  進入大成門,在路的正中有一座方形重檐建築,這就是紀念孔子講學的杏壇。

 

  杏壇正北是大成殿。大成殿是孔子及儒家十四位重要人物的神位所在和舉行祭孔儀式的場所。這裡庭院寬闊,殿宇巍峨(庭院南北長90米,東西寬63米,殿高24.6米,面闊45.6米),兩邊廊廡各四十間,內供百餘位儒家優秀人物的神主。大成殿由兩層臺基高高托起,正面十根石檐柱用浮雕刻作升降龍蟠于柱上,使此殿格外顯得突出。屋面用綠琉璃瓦(清末改為黃琉璃瓦)。

 

  大成門與大成殿距離與殿高之比為3.5:1,視覺構圖效果良好,可惜庭中柏樹過多,遮擋視線,使人無法展望最佳畫面。

  曲阜孔廟的例行祭祀每年達三十余次。每季一次的大祭稱為“釋奠”,參祀人數約千名,主祭、分祭及司儀人員進入殿內,其餘樂舞生一百一十人在月臺上舞蹈、奏樂,陪祭人員則立於庭內,所以寬闊的庭院和月臺實屬功能上的必要。

  大成殿西側的庭院有習奏樂器的“金絲堂”和孔子父母的祠堂“啟聖殿”;東側的庭院內則是講習詩禮的“詩禮堂”和孔子歷代後裔的祠堂,也是孔族的家廟。禮與樂是孔子所授“六藝之首”,設此二堂以表彰孔學源流。大成殿後院是明末所建的“聖跡殿”,殿內陳列石刻圖畫一百二十幅,描述孔子一生事跡。聖跡殿兩側院內有神廚、神庖及瘞所、燎所等祭祀所需的輔助設施。

 

 

 

 
編輯:李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