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孔子哲言

  時間:2009-09-22 10:52    來源:中國孔子網站     
 
 


  小不忍則亂大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朱熹《論語集注》:“小不忍,如婦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説:“婦人之仁,不能忍于愛;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亂大謀。”(《朱子語類》卷四五)近人楊樹達又分不忍有三義:“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義割恩”;“吝財不忍棄”(《論語疏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來廓大人。王肅注:“才大者道隨大,才小者道隨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無道,道外無人。然人心有覺,而道體無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論語集注》)董仲舒天人對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亂廢興在於己。今人楊伯峻認為與願意不合。

  當仁不讓于師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于師。’”“當仁”有兩解:一為面臨仁德;一為擔當實現仁道之重任。朱熹注:“當仁,以仁為己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蓋仁者,人所自有而自為之,非有爭也,何遜之有?”(《論語集注》)“師”字一般訓解為“師長”。近人錢穆訓為“眾人”。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蓋有強其所不知以為知者,故夫之告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所記可為佐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顏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諫女矣。”又説:“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雲:“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誣,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三軍要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安國注:“三軍雖眾,人心不一,則其將帥可奪而取之;匹夫雖微,茍守其志,不可得而奪也。”朱熹引侯氏曰:“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帥可奪而志不可奪。如可奪,則亦不足謂志矣。”(《論語集注》)《禮心?緇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

  道聽而途説,德之棄也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途説,德之棄也。’”皇侃疏:“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師人必當溫故而知新,研精久習,然後乃可為人傳説耳。若聽之道路,道路乃即為人傳説,必多謬妄。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也。亦自棄其德也。”近人錢穆説:“道聽,聽之易,途説,説之易。入子耳,即出於口,縱聞善言,亦不為己有,其德終無可成。”(《論語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則不言,未問則不言,道遠日益矣。”與孔子反對道聽途説之義相近。道不同,不相為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史記伯夷傳》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老莊申韓傳》曰:“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耶?”近人錢穆之釋有兩説,一為“君子亦有意見行跡之不同,然同於道則可相與謀。惟小人賊道者,有善惡邪正之分,斯難於相謀矣。”一為“道指術業,如射與禦,各精其重,不相為謀也。”(《論語新解》)

 

 

 
本文共 7 頁  首頁 上一頁 6 7 下一頁 尾頁 轉到第  頁 
編輯:李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