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孔子哲言

  時間:2009-09-22 10:52    來源:中國孔子網站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漢鄭玄《論語注》:言此才,勉人于學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未得,則發憤而忘食;已得則樂之而忘憂;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數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學之篤耳”。近人康有為《論語注》:“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謂:發奮用功連吃飯也不記得(學有所獲),便高興得忘了憂慮,連入老境也未覺察。此實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辭。《禮記表記》:“子曰:‘《詩》之好仁如此。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後已’”。其一生好學不倦,倡導積極有為,對所創立學説的實現孜孜以求,“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禮記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強不息,終老不疲與明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惡,則我從其善,則我從其善而改其惡焉。是二人者,皆我師也。”(《論語集注》)劉寶楠引舊説,又提出兩解:一謂“我並彼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為善,我則從之;二人以我為不善,我則改之。是彼二人,皆為吾師。書洪范雲:三人佔,則從二人之言。此之謂也。”一謂“三人行,本無賢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隨事所見,擇而從之改之。非謂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從其善,即是我師。”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説文》:“坦,安也。”蕩蕩,廣遠之稱。慼慼,時時憂慮之稱。君子通曉事理,故待人接物處世猶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慼慼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蕩然無私。小人馳兢于榮利,耿介於得失,故長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憂戚。”(見《論語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終身之樂,無一日之憂,小人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與此義同。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罕》:“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雕,凋謝;松柏,喻棟樑之材。朱熹引謝上蔡注曰:“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論語集注》)荀子則把松柏喻君子:“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見君子無日不在是。”(《荀子大略》)《莊子讓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謂通,窮于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名言。《論語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正義》引《申鑒雜言下》注曰:“君子樂天知命故不憂;審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懼。”又《論語憲問》所記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夫子自道也。”(《憲問》)

 

 
編輯:李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