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孔子哲言

  時間:2009-09-22 10:52    來源:中國孔子網站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朱熹《論語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於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閒矣。”清阮元《研經室集》:“為之不厭,己立己達也;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達者,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之達。”此句猶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體現孔子所倡導的“恕”之道,亦即關於“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係“恕”之高標準,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標準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認他人之價值,關心他人之生存與發展,從又一側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徵。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漢書儒林傳》:孔子“究觀古今之篇籍”敘《書》、稱《樂》、論《詩》、因魯《春秋》、好《易》,“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論語集注》:“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讚《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作,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與“好古”,係孔子對終其一生之教學與學術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時亦體現出其整理歷史文化遺産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態度。所謂“不作”,朱熹認為孔子“其事雖述,而功則倍于作矣”(同上)。然後世學者認為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見《孟子公孫醜上》:“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呂氏春秋》亦記載:“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謂:默默將所見所聞記於心間,發憤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學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論語集注》:“三者已非聖人之極至,而猶不敢當,則謙而又謙之辭”。近人錢穆認為“或以本章為謙辭,實非也。”(《論語新解》)孔子於此所舉三事:其一,重在言識(記憶),不在言默,所謂“多聞,質而守之”(《禮記緇衣》),“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論語述而》),其二、三,則表達了孔子于求知學問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熱忱,同時也是孔子從認識和方法對“學”與“教(教誨)”的合理總結。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于我如浮雲’”。漢鄭玄注:“富貴而不以義者,于我如浮雲,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論語集注》:“其視不義之富貴,如浮雲之無有,漠然無所動於其中也”。意謂:以不義手段佔有的財富與官位,對於我如同天際的浮雲。又見《論語》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裏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孔子於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貴的具體原則,即須合於“義”與“仁道”,違此而獲,則被視如過眼煙雲之不足取。同時亦表明其于清貧生涯甘之如飴、安貧樂道的生活態度與襟懷。

 

 

 
編輯:李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