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祭孔的由來與演變

  時間:2009-09-22 13:37    來源:新華網山東頻道     
 
 

  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由孔子思想演變而來的儒家思想是佔統治地位的理論。因此,在歷代統治者祭天、祭地、祭日月、祭鬼神的同時,又增加了一項十分隆重的祭典——祭祀孔子。

  孔子死後,魯哀公令其子孫"歲時奉祀",以示尊崇與懷念之意。但當時的祀典十分簡單。到劉邦建立漢朝後,推崇孔子學説,用最高的祭天大禮祭祀孔子。此後,孔子得到官方朝臣的奉祀。

  隨著孔子地位的不斷提高,祭孔儀式也越來越隆重,越來越複雜。歷代祭孔既然被當作國家的大典,於是祭祀的次數便不斷增多。最初祭孔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後增為春秋二次。後來,人們又在陰曆八月二十七日(相傳為孔子誕辰)舉行大祭。這一天的祭孔儀式隆重,連在私塾唸書和在學堂裏學習的學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敬重。

  參加祭孔的人員,最初只限于孔氏直系子孫。後來,祭孔被當作國家的大典,但"家祭"仍照常進行。國祭多由皇帝專門指定的大臣、地方官或皇帝自己親至闕里孔廟致祭。祭孔的具體方法、祭時行跪拜禮的次數、程式,都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這些規定載于禮樂舞典籍和志書裏,為歷朝祭孔時所遵從。

  民國以來,國民政府在舉行祭孔的同時,對舊的祭孔儀程有所改變,由舊時半夜起祭,改為早上七點,由獻爵獻胙改為獻花圈。政府官員多不穿古式祭服,而穿長袍馬褂,由跪拜禮改為鞠躬禮。參加祭孔者除各級政府官員和孔氏族人外,還有一些來賓等,祭孔儀式的宗教色彩大大減少。

 
編輯:李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