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春節
隨著歷史的變遷,春節禮俗也在發生變化。什麼是春節呢?我們平常從曆法上把西元的紀年稱為陽曆,就是乙太陽為標誌的歷算。把我們的舊曆一般叫做陰曆,也稱為農曆或夏曆。稱為夏曆的原因是我們的曆法是從夏朝開始的,夏正建寅,以正月或者叫建寅月為歲始,所以過去舊曆的元旦,叫做新正元日,也叫做“三元”。為什麼説三元呢?就是一年之始為一元,四時之始為一元,一月之始為一元。“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就是説從正月一日新的一年已經開始。正月舊曆又稱為孟春,嚴冬即將過去,春天已經到來,所以春節對中國人來説是非常重要的。
春節這種最重要的禮俗,近一百年來經過兩次大的顛覆。第一次就是民國建立以後,政府正式頒布法令廢除舊曆年,廢除除夕和元旦。當然這個政令是很軟弱的,民間即使不執行也不算違法。但從政府的命令上體現了對於舊禮俗的廢止,一些知識界人士如梁漱溟、齊如山的日記裏也都寫道,他們是贊同國民政府頒布的政令的。他們的家長,當時也宣佈家裏不過舊曆年。但是唯獨保留下來的一項,就是家祭。春節的時候,很多家庭就不再搞拜年、貼春聯活動,但祭祖卻沒有取消,可見祭祀活動在春節中還是重要的。第二次顛覆則是“文革”。“文革”中,提倡“過革命化的春節”,原來的一切活動都被當作“四舊”掃除,當然祭祀就更要不得了,過此後許多春節的活動即被遺忘了。所以近百年來,是傳統文化發生碰撞的一個時期,其中這兩次對春節遺俗的衝擊力是最大的。我們今天只能從《燕京歲時記》、《帝京歲時記勝》這些書裏面找一些文字描寫的、繪畫和照片記錄的當時春節的景象。當然,幾千年來春節禮俗也是不斷變化的,黃河以南,黃河以北,長江以南,長江以北,過年的習俗也不盡相同,在新的形勢下是不是一定要恢復舊日禮俗,倒另當別論,但是從春節禮俗中找尋並繼承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卻是應該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標。
“從臘月初八上升到臘月二十三齣現一個小高潮,再上升到除夕元旦是一個最大的高潮。然後在正月十五以前,趨於平緩,再到正月十五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又興起一個小高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