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春節,又臨“春晚”。每年入秋,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籌備工作就開始啟動,選導演,選節目、選演員,忙得不可開交。本來,辦春晚是一個快樂的事,現在鬧得從製片人到贊助商,從總導演到執行導演,從爭相在春晚上露個臉的演員到為春晚“跑龍套”的服務人員,一忙就幾個月,其結果,諸多“沒新意”“老面孔”的評價反而屢見不鮮。
中國人守歲迎新的娛樂方式本來是多樣的,自1983年央視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一炮打響”後,春晚已近乎成為中國人在大年三十共同的娛樂慶祝方式,成了新年俗。時至今日,人們的娛樂選擇更多了,過年的方式也有新的可能性,比如今年陽曆年的辭舊迎新夜,北京在朝陽區世貿天階廣場為市民開闢露天狂歡場地,市民無需門票可免費享受6個小時的迎新狂歡,這一方式就廣受歡迎。伴隨著歌曲《茉莉花》,到場的觀眾可現場為親友説出新年祝福,並在頭頂上的天幕上播出;有的市民舉家到場,在現場參加有意思的各種迎新活動,直到大家一起喊出震耳欲聾的新年倒計時。隨著時代發展,人們過年守歲的方式在慢慢地發生變化,即使通過“春晚”,現在不光有電視春晚,也有網路聯歡,不光有央視春晚,也有地方檯春晚,這種情況為央視春晚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啟示。
春晚至今已27屆,面對口味日益“刁鑽”的廣大觀眾,春晚到底該怎麼辦?其實有成功的經驗。2009年春晚,劉謙的“近身魔術”引來無數觀眾叫好,甚至引發了當年的“魔術熱”。這個節目固然不錯,但在魔術界並不新鮮,劉謙這樣的魔術師也遠稱不上絕無僅有,然而在春晚這個巨大的舞臺上,但凡有亮點有新意,想不紅都難。劉謙的“躥紅”説明只要保持節目創新,獲得觀眾的喝彩,留住更多的觀眾是能夠做到的。
春晚可以換一種組織、導演的方式,即採取“拿來主義”,發揮地方檯的積極性。現在的春晚只是由央視自導自編,物色演員,往往一折騰就幾個月,費力也不討好。結果水準參差不齊,有些編導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觀眾並不“買賬”。實際上,全國各省市地方電視臺春節特別節目往往有好看的東西。我們何不選取精粹,烹制一套春晚文化“大拼盤”晚餐呢?去年新中國60週年慶典期間,央視文藝頻道就推出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國慶特別聯播節目《為祖國喝彩》,效果就很好。春晚受播出時間限制,可好中選優剪輯,加之與各地互動鏡頭。這樣既省力也省開支的做法,可隔三差五年用之,以改變老一套程式,使觀眾産生新鮮感,何樂不為?
當然,不是説現在的春晚方式就棄之不用,而是要輪換著用、創新著用。即使沿用現在的晚會方式,節目形式和內容也應有所改革,不能就只是歌舞、小品、相聲、雜技那麼老幾樣,應給觀眾換換口味。比如説上一年春晚有魔術,今年就不一定再上;上一年老面孔唱老歌,今年就不如起用新面孔唱新歌;上一年開場是黃土高原鑼鼓獅子舞,今年不妨以地方戲聯唱開局,等等。還有,在節目內容上也應力求出新,比如説從中國人過年的習俗上就有很多文章可做:打年糕、貼對聯、剪窗花、團圓飯、逛廟會等過年活動就是很豐富的節目題材。總而言之,不能比照上年“造老套”,忙乎幾個月沒新意;而應真正銳意進取,力推新人新節目,以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春晚方式也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