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至3月3日,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出品的“中華風韻”,將攜貴州民族歌舞劇院創演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貴州風》(右圖)赴澳大利亞的雪梨、墨爾本,紐西蘭的奧克蘭巡演9場。在此之前,“中華風韻”已經進行過兩次巡演:2011年12月攜舞劇《絲路花雨》在美國肯尼迪藝術中心演出;2012年1月攜舞劇《牡丹亭》在美國林肯藝術中心演出。
三次看似孤立的巡演,背後有一條貫穿的主線,那就是“中華風韻”嘗試的B2C直接行銷、自主行銷的新模式,即擯棄了完全依靠國外代理商的運作模式,從項目運作、宣傳推廣、票務銷售等各方面都事必躬親,不再做“甩手掌櫃”。
“這樣做,耗時、耗力、耗錢、並且不乏風險,但有一點我們更看重,那就是我們在輸出文化産品上有了主動權、話語權,不再一味堅持必鬚根據國外市場的需求來生産‘適銷對路’的産品。”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張樹新説。在他看來,外國觀眾喜歡中國的雜技、武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走出去”的多是這樣的藝術産品,至於其他藝術形式,外國觀眾接觸的少,所以市場認可度低一些。“這次我們就想著帶去點新鮮的,《多彩貴州風》集多民族風情于一體,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台節目,向國外觀眾展示中國原生態民間藝術的瑰寶。”
中國演藝産品的對外商演,多年來形成兩種模式:一種是向國外演出商收取固定的、往往是比較低廉的演出費和生活費,由國外演出商承擔市場風險並佔有市場收益;另外一種是通過國外演出商直接面向市場銷售,中方承擔市場風險和獲得市場收益,國外演出商按比例提成。
“這兩種模式均為B2B的‘外貿式’演出運作模式,其優點是中方投資較小,風險較小,基本上有固定收益。”中演文化交流中心副總監王修芹説。不過,這種B2B的演出運作模式的弊端也很大,“我們接觸不到終端消費者,無法從根本上掌握市場,總是被國外的渠道商卡脖子,處於演出産業鏈的低端。”
從2009年創立品牌開始,“中華風韻”逐漸從依靠當地演出商的B2B模式轉為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的B2C模式。就拿此次《多彩貴州風》赴澳、新巡演來説,從劇場預訂、節目選擇、廣告投放、媒體宣傳、技術支援、票務行銷等各個方面,中演都是獨立自主運作。“我們選擇的演出場地雪梨州立劇院、墨爾本攝政劇院、奧克蘭布魯斯 梅森中心都是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主流劇院。”王修芹説,“我們專門聘請了當地的公關公司、廣告公司,並且與當地的主流媒體合作,對演出進行宣傳推廣。”
從B2B到B2C,是一種運營模式的創新與突破。“B2B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會是中國演藝産品走出去的重要模式。沒有B2B的積澱,也談不上B2C的發展。”張樹新説,“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探索與實踐,逐步掌握主流媒體、主流渠道、主流觀眾,在國外建立對中國演出感興趣的基本觀眾群。”他承認,就目前來看,這種B2C自主行銷模式還需要較大的財政支援和資金投入,但從長遠來看,這實際是一種文化“孵化器”的嶄新操作模式,在達到一定規模和一定力度後,必將産生有效的市場需求,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市場化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