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重時節,世代盛行。人們把對“家”、“人”的愛意傾注于許多禮節、儀式上的表達,春節更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節日。現在,我們雖然保留著許多春節的風俗習慣,但是其背後的含義和淵源卻常常被忽略或淡忘。作為擁有幾千年民族文化歷史的子孫,我們不應該只是繼承傳統行為,更應該把它背後的文化精髓發揚光大。貼福的故事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墻壁和門楣上貼“福”字。
臘月廿三,祭灶(糖瓜粘),臘月廿四,掃房子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
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氣氛。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臘月二十六割年肉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其《豆腐》詩中寫到:“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俗話説“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説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當然是殺自家養的豬;割肉,是指沒養豬的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