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燈謎與吃元宵
紀連海
老北京元宵節的習俗,最主要的就是賞花燈、猜燈謎和吃元宵了。正月十五是農曆新年後的第一個月圓日:天上一輪明月朗照,人間闔家品賞形如滿月的元宵,可謂月圓人圓,吉祥圓滿。元宵節最大特點是“鬧” ,男女青年無拘無束地在公共場合聯歡,到花會踩街,到燈會猜燈謎,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藝。關於元宵節猜“燈謎”,曾流傳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據傳,被稱為“父子雙學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張英、張廷玉,皆能詩善對。有一年元宵佳節,張府照例張燈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聯試子“高燒紅燭映長天,亮,光鋪滿地。”小廷玉思索時聽到門外一聲花炮響,頓時領悟,對曰“低點花炮震大地,響,氣吐沖天。”對仗工整,天衣無縫,堪稱妙對。
又傳説,明成祖于某年元宵節微服出遊,遇一秀才,談得頗投機。朱棣出上聯試他才情,聯雲:“燈明月明,燈月長明,大明一統。”那秀才立即對出下聯“君樂民樂,君民同樂,永樂萬年。”“永樂”是明成祖年號,朱棣大喜,遂賜他為狀元。
唐宋之後,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
此後的元宵節,開始於“鬧”這個字連為一體,被稱為“鬧元宵”。不鬧就不能稱其為元宵節。夜幕來臨,無論城市鄉村,南方北方,街上院內,到處張燈結綵猶如白晝。人們扶老攜幼,涌向街頭,觀綵燈,猜燈謎,放煙火,聽音樂,看雜耍,熱鬧非凡。這就是元宵節與其他傳統節日的區別:其他傳統節日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而元宵節則是一個全民同慶的歡樂節日,用現在的話説就是“狂歡節”。有一首《上元詩》真實地描繪出了當年老北京的元宵之夜:“滿城燈火耀街紅,弦管笙歌到處同。真是昇平良夜景,萬家樓閣月明中。”
除了觀燈之外,這一天還要吃元宵。元宵的做法是,把餡料蘸上水放到粗糙的江米麵中搖成的。元宵餡第一次與糯米粉碰撞接觸,稱為撞餡。接下來需要把沾滿粉子的元宵餡鏟出,過一遍水,再投入到元宵機中,稱為二水。一般好的元宵需要經過五水才能算完成。
除了吃元宵、猜燈謎外,“燒火判兒”也是舊時老北京元宵節裏的一個重要觀賞項目。“判兒”指的是判官,元宵節期間,老北京的很多店舖用泥塑成巨大的判官形象,內部是一個爐膛,裏面裝上煤,點上火,判官被燒得渾身通紅,火焰從判官的七竅中噴冒出來,煞是好看,惹來大批群眾圍觀。在今天的平安大道路北側,原來有一座城隍廟,那裏燒的“火判兒”是當年京城最有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