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30種神奇年俗

時間:2011-01-21 10:43   來源:金羊網-新快報

■毛南族人為新年而做的“飛鳥”。

■彝族人和撒尼族人跳“阿細跳月”這一民間舞蹈來慶祝。

■張家界的土家族人在“趕年”時會表演極具民族特色的高花燈舞蹈。

  大年初一風水俗

  怒族:

  初一淩晨打吉祥水

  怒族的新年叫“爐瑟”,在農曆臘月二十九時,村寨裏的每家每戶都要清掃庭院,掃去火塘裏的積灰,表示送舊迎新,村寨還要舉行隆重的祭谷神活動。大年初一的淩晨,寨裏的雞叫頭遍後,年輕的小夥子要搶先去井裏打吉祥水,他們會從每口井裏舀一瓢水回家。據説在新年的第一個早上,天上會飄下像酥油一樣的東西,這是天神賜給人間的吉祥物,常常會漂浮在水井的水面上。過年時,人們只要喝到這種吉祥物,新的一年就能事事如意。

  布依族:

  挑回一擔“聰明水”

  除夕之夜,布依族會以豐盛酒菜敬供祖先,燃放爆竹,闔家通宵達旦守歲直到雞鳴。正月初一,天一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後地打水。誰最先挑回第一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姑娘,擔回來的水也被稱為“聰明水”。男孩子則爭先到土地廟旁,用繩子牽來小塊石頭放在畜圈之中———意為“六畜興旺”。大年期間,人們相互拜年祝賀———飲酒為樂,還開展賽馬、擊銅鼓、吹嗩吶、歌舞等各種活動。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以後,才下地幹活。

  京族:

  井邊祭祀和“買新水”

  京族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于歷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有著和漢族相似的過年習俗,過節時間也相同。不同的是,到了除夕那天的下午,全村人會到立有祖先牌位的哈亭祭祖。正月初一清晨,人們要拿香燭到井邊祭祀,謂之“買新水”。初二再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

  侗族:

  年初一搶“頭水”

  貴州、湖南一帶的侗族,在春節期間,要舉行盛大的蘆笙會,又稱“打侗年”。農曆年三十晚上過大年,青年男女們在村寨中互相串門,吃“年茶”。各家的女子挑水桶到井旁,一起拿勺子舀水,舀到井裏有白泡沫為最吉祥。姑娘們用這一擔水給客人和家裏的人煮上香噴噴的油茶———“年茶”。新年初一淩晨,人們還要搶“頭水”———新年的第一擔水。挑回來的“頭水”被認為是吉祥聖潔之物,要專門貯放,只能做飯、炒菜。

  過年競技

  哈尼族:盪鞦千

  哈尼族過年時,男女老少都很愛盪鞦千。他們的鞦韆架有10來米高,通常立於斜坡上,由4根支架在頂上交叉捆綁,上裝一根橫木。女人們盪鞦千時,則多是在扣上套一塊木板,既可站在木板上蕩單人或雙人鞦韆。鞦韆蕩得越高,興味越濃,鞦韆蕩得最高的男子,是女子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可以獲得女人們的敬酒。

  朝鮮族:美女跳蹺蹺板

  跳蹺蹺板是朝鮮族人過年時特別喜歡的活動,參加的多是年輕的女子。她們身穿鮮艷的民族服裝,站在五六米長的跳板兩端,輪番連續起跳,一起一落,將對方彈送到空中,比誰跳得高,比誰跳得優美,有人可以跳到幾米高。關於跳蹺蹺板的起源,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女孩們足不出戶,不能拋頭露面,於是就在院子裏架起蹺蹺板,一邊坐一個,一上一下壓著玩,趁機窺視一下外面的世界。

  哈薩克族:馬上運動

  在回曆新年期間,哈薩克族會舉行別開生面的“姑娘追”。哈薩克族擅長馬上運動,“姑娘追”就是其中特別精彩的活動,屆時,來自不同氏族部落或地區的男女青年交錯組合(一男一女兩人一組)。活動開始時,二人會騎馬並轡走向指定地點。去的時候,小夥子可以向姑娘逗趣、開各種玩笑,怎麼嘻鬧逗趣都不為過,姑娘也不會生氣,到達指定地點以後,小夥子就立即縱馬往回疾馳,姑娘則騎馬緊追,一旦趕上後便用馬鞭在小夥子的頭上頻頻揮繞,甚至可以抽打,此時小夥子就不能還手了。一般來説,姑娘是不會真打的,倘若是不喜歡的,或者言語輕薄的,姑娘就毫不客氣,揮鞭狠狠抽打。

  黎族:集體圍獵

  春節時,黎族人會舉行一次集體圍獵。由最有經驗的獵手帶隊,組織村裏的全部男人出動,扛上獵槍,手提弓箭,腰挂獵刀,帶著獵狗,進行集體圍山狩獵。有人負責伏狩在野獸可能出入的山路口,有人趕著獵狗追逐獵物,吆喝聲、犬吠聲、槍聲混雜,隱藏在山林中的各種野獸紛紛落網。圍獵活動從早晨開始,直到傍晚才結束。分配獵物時,人們會先把獸頭分給領隊,第一槍打中獵物的獵手獲得獵物的一條整腿,剩餘的獵物才開始集體平均分配,凡出獵者每人一份,獵狗和獵槍也有一份。獵物內臟、頭、腳煮熟由全村人共同享用,其中,孕婦可以分到兩份。而走親訪友的,或是路過的外村人,也可分得一份。這種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就算是在山林開發較多的地區,黎族人也要舉行象徵性的全村圍獵活動。

  民族年夜飯

  藏族:石子羊毛做麵糰餡

  藏族最大的傳統節日是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通常大家會提前一個月開始置辦年貨,其中最奇特的除夕晚餐,要數雲南藏族人家的麵糰,麵糰和漢族的餃子類似,同樣是用麵包餡,不過這餡料相當特殊,分別是石子、辣椒、木炭和羊毛。在當地族人心中,每一種餡料象徵一個預示,比如當吃到包石子的麵糰,則説明他在來年會變得心腸堅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麵糰,則表示他會心腸軟。

  布依族:吃碗血米粥

  布依族的大年即是春節,所有的族人都會在除夕前殺年豬、做春糯米粑粑、準備各種蔬菜,節日一直會歡慶到正月十五。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區的布依族人還保留著一些獨特的飲食習俗:居住在雲南的布依族在初一到初三有吃素的習慣;而居住在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則必須吃一碗血米粥,這名字聽起來有些恐怖的粥,其實是將雞肉切成碎塊,與血米一起煮成的稀飯。傳説這種風俗源於清乾隆年間,當時在貴州的部分佈依族為躲避官兵,烹制血米粥讓全村男女老少共進最後一頓團圓飯,此後各奔東西,再見面時,能講出吃雞肉稀飯來歷的人才能相互認本家。

  毛南族:包飛鳥粽

  在中國嶺西的山區,有一個叫毛南族的少數民族,人口相當稀少,但歷史悠久並且風情獨特。他們的特色年貨是一種用菖蒲葉包裹五穀雜糧而形似飛鳥的粽子類工藝食品,從年三十那天開始,便會將飛鳥粽子懸于屋檐下,直到元宵節後才取下食用。據説毛南族人選擇菖蒲做飛鳥,是因為在萬物蕭條的寒冬臘月,唯獨菖蒲葉依舊墨綠地欣長;而包裹成飛鳥形狀則是因為鳥是毛南族的圖騰。飛鳥被吃掉以後,包裹的葉子也不能隨意丟棄,毛南族人會將用過的菖蒲收集在一起,等到“送儺”儀式用於驅邪,傳説這樣意味著將度過嚴冬的百鳥放歸自然,是毛南族同胞慶祝春節的最後一個儀式,寄託了對祖先的懷念,以及對自然的崇敬。

  水族:“魚包韭菜”最珍貴

  貴州省黔南地區的水族有著獨特的民旅曆法,他們把每年的農曆九月作為歲首,而將民族最重大的年節定在農忙結束的農曆十一月中第一個“亥日”,名為端節。按照傳統習慣,水族人為了紀念遠祖的老人逝世,在端節的前一天晚上只能吃素,不沾葷腥。到端節當天才開辦豐盛的年宴,除了牛豬肉菜,還要有魚蝦、豆腐、瓜果和糯米飯,其中最珍貴的佳肴是“魚包韭菜”。傳説韭菜在水族民間之所以地位崇高,也是為了紀念古代的一位先輩,他用9種蔬菜和魚配製出這道佳肴,成為了節日歡慶的獨特美食。

  奇怪年節

  彝族:

  補年節,暢飲一天

  彝族人把這個補年節叫做“麻龍火”,在新年後的農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都會補過一次年節。

  節日當天上午的團圓飯,由家庭主婦給自家男子敬一杯酒,然後全家共進午餐。中午,男人們會集中到兩位“麻公巴”(彝族人祖先打仗時的首領化身)家裏喝酒,按照習俗在“麻公巴”家裏只能喝酒不能吃飯。第二天,男女老少還會相聚到村落的舞坪中,由兩位“麻公巴”領頭,踏著傳統劃定的路線跳銅鼓舞。舞畢,彝族特有樂器五笙被吹響,族人開始敬酒午餐,共慶佳節。

  侗族:

  陪年節,增進民族友誼

  由於侗族與漢族交往頻繁,除了過自身的侗年,很多地區的侗族人還會和漢族一起過年。在貴州榕江七十二寨一帶的侗寨人就會陪同附近侗族以及漢族人一起過春節,衍生出獨特的“陪年節”。可以説“陪年”是友好的侗族人增進民族友誼的一種創意,無論是自己的侗年,還是“陪年節”,人們都要新衣著身,殺豬宰牛、打糯米粑,以踩塘跳蘆笙和鬥牛活動來大加歡唱。

  土家族:

  為和平,提前過趕年

  土家族的新年比漢族的新年要早幾日,具體提前幾天則因姓氏宗支而異,少則一兩日,多則六七日,族人把這種比漢族提前過年的方式叫做“過趕年”。據湘、鄂、渝、黔邊界的土家傳説:“過趕年”或起源於一次抗擊戰,或起源於為遠征的戰士送行。他們過年時必吃的“破攏粑粑”,據説也是為了維護兄弟和平而將五穀揉打成團製作的年食。

  壯族:

  過“晚年”,迎凱旋勇士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通常稱春節為“新年節”,和漢族習俗類似。但壯族民間還保留著另一個過“晚年”的獨特習慣———壯族人稱其為“吃立節”,在每年農曆正月三十那天。相傳晚年節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傳説一個世紀以前,一支壯族農民武裝隊伍在抗擊侵略者凱旋時,春節已然過去,但為了歡迎這些民族的英雄,大家便為他們再多過了一次春節……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