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相聲《四海之內皆兄弟》出自《論語》
中國聚焦:春節新風俗彰顯變革中的中國文化張力
新華網武漢2月5日電(記者 黃艷 廖君)當自稱為“最洋氣的中國人”的大山登上了中國兔年春晚的舞臺,用流利的中國話表演脫口秀,電視機前億萬觀眾並沒感到不適。中國人似乎很樂意讓更多外國人共同享受春節的歡樂。
“看春晚、短信拜年、旅遊過年逐漸成了中國春節的新風俗,過去閉門守歲、作揖拜年等舊俗漸漸被這些新風俗取代了。”武漢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涂險峰説,現代春節是工業文明和商業文明共同繁育的節日文化現象,植根于農耕文化的原始氣息正在稀釋。
據文獻記載,中國農曆年的歲首稱為春節,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經歷各個朝代的豐富繁衍,春節逐漸成為包含眾多民俗的文化大節,幾乎所有的民俗誕生於當時的農業生産生活。從臘八粥、小年祭灶神、備年貨、除夕年夜飯、正月拜大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鬧花燈,無一不附著明顯的農業文明色彩。
“內容變,形式也變,但是年還在,傳統春節文化也在,只是春節在社會的發展與融合中更像一個充滿張力的狂歡機制,可以生産、消化更多種類的社會文化現象。”涂險峰説,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也被更多人所接受,成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的節日之一。
在中部城市武漢工作的戴維 斯比這幾天像陀螺一樣轉個不停,年夜飯、春晚、鞭炮,一件不落。農曆正月初一,戴維跟他的中國學生們出門“踏春”,遍嘗各種小吃,甚至不懼交通擁堵,去了一所當地最著名的寺廟祈福迎春。
“寺廟的人太多了。春節第一天去寺廟燒香祈福,和西方耶誕節要進教堂一樣,但是並沒有什麼嚴苛的儀式。”戴維 斯比説,“很多中國人跟我一樣,認為節日是一個找快樂的藉口,尤其是年輕人,但是春節在中國人眼裏跟別的節日還是不一樣,心理上充滿很強的敬重和期待。”
在外國人享受中國年的同時,到外國過年正成為新的時尚。在北京建設銀行總行工作的言夏帶著四川來的老爸老媽去東南亞旅遊過年。飛機經停香港的時候,她給親朋好友們短信拜年:“去新、馬、泰,過中國年,提前給兄弟姐妹們拜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