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年味正濃

時間:2011-01-26 09:25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吳逢全展示“成都糖畫”的製作過程,兩位小朋友感到新鮮又好奇,看得十分仔細。本報記者 曲一琳攝

  本報北京1月24日電(記者曲一琳)捏在核桃殼裏的面人“紅樓十二釵”栩栩如生,葵編的扇面上烙出的山水畫意境悠遠,雙面刺繡的玉兔香包清香怡人……來自全國各地的62項絕活引得人們流連稱讚。像是一場藝術展覽,更像熱鬧的年會大集,這是正在北京金源燕莎商場舉行的“我們的節日——百名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迎春展示活動”現場。

  在來自成都的“糖畫”展臺前,很多小朋友擠在一起,仔細地看著傳承人吳逢全製作糖畫的全過程:將煉製過的糖溶化,用特製的筆蘸滿稀糖,在白色大理石板上運腕走筆,如絲的流糖隨著手腕時抖時頓、快慢高低構成不同的形狀,頃刻間一隻展翅的鳳凰躍然石上。略等糖畫凝固,再用一根竹籤粘合支撐,拿在手上就可以邊玩邊吃了。

  在太平路小學上一年級的王優陽小朋友買了一隻“小糖虎”捏在手中,歡喜得不時看上兩眼,又拉著爸爸來到“蘇州燈彩”展臺,仔細瞧瞧可愛的彩色兔燈是怎麼做出來的。在“抖空竹”展臺前的空地上,還跟著師傅有模有樣地抖起了空竹。她説:“這些東西很有趣,熱熱鬧鬧的感覺像過年逛廟會一樣。”王優陽的爸爸説,本來只是路過這裡,看到孩子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很感興趣,就帶她把全部展臺逛了一遍,讓她多了解些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

  “這畫是烙出來的?很容易燙出窟窿吧?”很多人對在葵編的扇子上烙畫非常好奇,一撥一撥的顧客問的大多是這個相同的問題。“新會葵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廖惠林倒很有耐心地一遍遍地回答著。他説,“新會葵藝”包括烙畫葵扇、雙面繡織扇等工藝,在廣東非常受歡迎,而其他地方的人們可能還不熟悉。借文化部組織此次活動的機會,可以讓京城的老百姓們了解這門藝術,也利於更好地發展葵藝文化、開拓全國市場。

  人群中的彭女士有些惹眼:每到一個展臺,都先仔仔細細地看上一遍,再用手機拍幾張照片,最後還要就感興趣的內容和傳承人交流一番,才肯滿意地離開。她説,平時就很喜歡這些傳統文化,類似的活動都很關注,不僅愉悅身心,還能激發自己繪畫創作的靈感。能在一個地方飽覽全國這麼多的絕活,這樣的機會可不能錯過,而且這些項目很多和過年過節相關,特別能烘托出節日的氣氛。“以前過年主要是吃得好、穿得漂亮,現在大家生活都好了,只是吃穿會覺得沒勁。有點這樣的文化活動,春節能過得更有意思、更有內涵。”

  年近80歲的支大爺從山西趕來,陪著老伴王文華展覽他們的“新絳面塑”。趁著自己展臺前人少的時候,他趕快背著手到其他展臺轉轉,對別家的項目不吝稱讚,還時不時地和藝人、顧客聊上一會兒。轉完一圈兒,支大爺回到自家展臺,坐下喝了一口水,樂呵呵地對著老伴説:“這北京也挺有年味兒喲!”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