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禮儀承載豐富文化符號 拜年核心是人倫親情

時間:2011-01-26 09:19   來源:光明日報

  節將至,“拜年”、“兔年快樂”的字句和聲音,很快就會又一次鋪天蓋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和耳畔。今年春節咋拜年?這雖然是節日裏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但卻又是一個大多數人都不會認真琢磨的問題,因為人們似乎早已在習以為常中忽略了它背後的意義。

  拜年方式的發展和人們對其認識評價的變化,折射出什麼?回家、團聚、年夜飯、壓歲錢在節慶文化乃至傳統文化中還能扮演什麼角色?年俗背後的文化內涵該如何傳承弘揚?本報今起開設《從拜年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報道,依託光明網的調查,請專家和大家一道聊聊“年”字背後的話題與故事,敬請關注。

  中國人最重要的年節將近,光明日報和光明網重提拜年這個話題,很有意義。承繼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年節是個大題目。

  中國的年節都與節令相關

  中國與歐美的節日有一點是大不一樣的。他們的節日如聖誕、復活、萬聖、感恩都和禱神有關,而我們的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都與節令相關。這與不同特質的文化起源密切相關。老祖宗強調“人天合一”、順應自然、重視人倫的文化基因,就是通過年節風俗代代傳承,並遠播海外,影響周邊的。過節之“節”,更是一年物候之“節點”,也形成了天時、人倫互動的好時機。這些文化基因,也早已編就于我們特有的生活“程式”,深植于我們民族的文化密碼當中了。

  《説文解字》釋“年”,是“谷熟也”。五穀皆熟則為“有年”。至於現在以地球環繞太陽一圈的時間作為“一年”的概念,似乎還是後起之義。華夏文明建立在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基礎之上,那麼借寒冬將盡、春日將來之際,慶賀一年中最盛大隆重的節日,正合“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之義,是再順理成章不過的安排了。

  年節禮儀承載了豐富的文化符號

  66%的網友認為短信拜年通常是轉發或群發的,形式化,並非真正情感的傳達;34%的人認為短信通過幽默或溫馨的文字傳遞祝福,便於增進感情。81.9%的網友認為,與短信、電話拜年相比,串門拜年更能增進感情;18.1%的人則認為耗費時間和精力,短信、電話拜年也能達到同樣效果。這個調查結果説明,大多數人還是希望保留傳統的親情和友情的表達方式。

  我們中國文化中,圍繞“過年”,形成了一套漸進的程式規範。從臘月初八開始進入“編碼”,二十三日起緊鑼密鼓,除夕夜由核心家庭,漸至鄰里、親友,擴散到鄉里社區、整個社會。元宵“鬧”盡,方告結束。在中國,年節觀念禮儀最富於標誌性和代表意義,其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符號和人文關懷。

  “拜年”之“拜”,最初就含有在節令“一元復始”之際,順應天時、追念祖先的意義。因此家庭人倫的歡聚團圓,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內涵。今天的“春運”熱潮,就是離鄉背井的老百姓沒有遺忘這個傳統的最有力的證明。

  37.2%的人認為拜年方式的變化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我認為短信等方式拜年只應是輔助手段,未必社會進步,就一定要否定傳統。許多地方都保留了非常傳統的節慶方式。我在臺灣看到的情況,也是除夕前的“全島大堵車”,因為在城市居留的人們都要回鄉祭祖,家族團聚,可知傳統依然。如何保存這一份溫馨的禮儀習俗,而不端賴新技術手段繼續淡化這一份濃郁的親情,恐怕也是轉型期的中國人,尤其是城市居民面臨的一種抉擇吧:是繼續中華民族的傳統,還是越來越缺失自我?

  過年拜年的核心是人倫親情

  光明網調查顯示,64.9%的網友更喜歡在家裏吃年夜飯,自己動手,一家人其樂融融;26.6%的網友表示,年夜飯在哪兒吃都一樣,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很熱鬧。這是一個好現象,表明大家都還重視親人團聚。

  過年是一年之中最富有人倫親情的節日。中國社會自打清朝滅亡以後,社會興起“團拜”,等於茶話會,省略繁文縟節,更非僅僅吃喝應酬,風氣為之一新,今天依然沒有過時。

  如果時間足夠,家人一起準備年夜飯,包餃子、做年糕什麼的,都是不太費事,但很能凝聚親情的好方式。可惜現在人們都忙著趁長假外出旅遊,至少旅行社都在這麼忽悠。如果能夠陪同老人,不妨看作節俗改良,但若把老人丟在家中,自個一通“暢遊”,那就“革”了中國年俗的“命”了。現在“壓歲錢”也濫了,不知其義,只知散錢。我以為限制在近親中間,長輩適當給一些,並且借此指導孩子如何花銷理財,還是可以的。至於有些地方拿“拜年”説事兒,以此作為變相的行賄手段,那就完全是對“拜年”的歪曲。

  今人交往極多,不可能都要親自登門拜年。所以手機短信、電話問候越來越多,連賀卡都省略不計了。也算是一種互道祝福、密切聯繫的手段吧。但是不住一起的父母長輩,還是應該親自看望的好。平時工作忙,不能常回家看看,過年這樣的隆重節日,總該和家人團聚一下吧。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