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9歲開始學習京劇,11歲就登臺唱過名段《葭萌關》,扮演的就是“猛張飛”。
“當年學戲的時候,哪想過有一天能真的來到故事的發生地!”李小平激動地説,站在三國歷史的“現場”,對他而言是一次“心靈采風”,“走進古城昭化,我多少年來對三國歷史的想像更加豐滿起來了”。
“‘葭萌關’明明是戲裏的一個名詞而已,在這裡就變得具體、形象了。來到四川,看到這裡有豐富的三國歷史文化資訊,我對三國歷史的理解不再是平面的、踏雪無痕的。對於在臺灣的我們,那些曾經只出現在小時候歷史教科書裏的東西,統統在面前綻開,真的有一種如夢似幻的感受。”李小平説。
關於兩岸文化交流,李小平已是親力親為的參與者。説起和四川的交流,他告訴記者自己去年就曾來川執導一齣川劇,也是關於三國的一個故事。對於那次特殊的藝術經驗,身為京劇導演的李小平感到很有意義,也頗有收穫。
他説,中國戲曲各曲種都是相通的。他在排戲時注意保有川劇所體現川人特有的文化性格,尤其是那種辛辣的幽默,並運用臺灣京劇界的一些經驗將其精緻化,希望能更好地刻畫和展現川劇特有的文化個性。
“一部《三國演義》可以讓兩岸人民感情交流更直接。在臺灣,中國文化一直都在傳承。比如不管識不識字,人們大都會談一點三國。你看,今天這麼熱,但是大家都捨不得走。”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黃光男對記者説,“來到昭化古城,就好像走進了一個活化的歷史博物館。這裡雖然經過了整修,但很深的文化層得到了較好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