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元宵節才是中國情人節 專家建議增補為法定假日

  時間:2011-02-16 10:12    來源:光明日報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辛棄疾這首名詞描述的是宋代都城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熱鬧夜景。

  如今,在京城,元宵節早已沒有歷史記載中的熱鬧景象,賞花燈、猜燈謎、跑旱船、舞獅子等活動不見蹤影,只剩下吃元宵了。老人們無比惆悵地拾起兒時的記憶,而年輕人,則更醉心於春節後到來的西方情人節。

  其實,走進元宵節的各種活動,便會發現其中所蘊含的浪漫情懷和傳統倫理的感召力,便會有意外的驚喜和收穫。於是,很多人便希望元宵節能重現昔日狂歡盛景,成為一個魅力十足的中華傳統節日。

  神話傳説蘊含浪漫情懷

  剛剛過去的情人節讓年輕人熱血沸騰,巧克力、玫瑰花也熱銷一時,但他們不知道,在他們看來只剩下吃元宵的元宵節,實際上是中國古時的情人節。

  元宵節,又名上元節、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存在了。稱上元節則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元宵節最主要的活動是賞燈,它始於東漢明帝時期,與佛教有關。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命名為元宵節,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不同地區還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於是元宵節活動便更加豐富多彩。吃元宵則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説:漢時智慧名人東方朔為了幫助一位名叫元宵的宮女與親人團聚,設計讓其在正月十五于宮中煮湯圓,並在街市挂起的綵燈上大書“元宵”二字,前來觀燈的親友見之大呼“元宵”,元宵得見親友。傳説,竊國大盜袁世凱有一天聽到街上有賣元宵的人拉長了嗓子在喊:“元—宵。”覺得“元宵”兩字諧音“袁消”,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認為大不吉,於是在1913年元宵節前,下令禁止稱“元宵”,只能稱“湯圓”或“粉果”。然而,老百姓不買他的賬,“元宵”兩字照樣在民間流傳。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給在封建社會中的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舊時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歐陽修《生查子》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辛棄疾《青玉案》詞的後半段:“眾裏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情人相見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京劇大師荀慧生的《元宵謎》也是講述男女愛情的,所以説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而不是有人認為的七夕。

  在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裏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這可比如今的網上偷菜更刺激,也更浪漫。

 
編輯:劉瑩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