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繫政治經濟困局 嘆息失去競爭本錢
棒球輸大陸引臺灣全面反思
“一場棒球賽,對臺灣人民內心所産生的衝擊是難以令大陸人民想像的。經典賽中華臺北隊的落敗,不只是代表一場運動競技比賽,而是臺灣人民失去了存活下去的動力與支撐的力量。”東森新聞11日的這篇評論反映了臺灣社會面對大陸競爭産生的危機感。
“行政院長”提出振興方案
棒球是島內最受關注的體育運動。中華臺北棒球隊7日再度敗給中國隊,不僅全臺球迷痛罵,就連“行政院長”劉兆玄也看不下去了。據《中國時報》10日報道,當天他全程盯著電視機,越看越火,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9日上班後第一個電話就打給“體委會主委”戴遐齡,限期3月底前火速提出“棒球振興方案”,同時針對棒球、臺球(臺灣稱為“撞球”)以及籃球三大球的未來發展,提交正式規劃。10日,振興體育成了“立法院”總質詢的焦點。“立委”提出各種措施,有人甚至建議“立法院”和“行政院”各組業餘棒球隊來場比賽,在島內帶起這股熱潮。11日,《中國時報》在頭版頭條報道了“體委會”研擬出的草案,明定贊助球隊的企業可以獲得十余種租稅減免,企業捐贈、出資興建運動場館,贊助運動賽事或運動團體等,均可享有優惠。最引人注目的是,個人運動費用的支出,如買件運動衫、換雙新運動鞋等也都可以減稅。
臺當局的決心相當大。臺電董事長陳貴明此前曾在“立法院”抱怨説,最近經濟不好,臺電狀況也不好,“贊助6個球隊,是不是太多了”。結果“經濟部長”尹啟銘當著“立委”的面教訓他説:“花那麼一點錢養球隊是對不起球員,要做的話,應該是培養出一個在臺灣、全球揚眉吐氣的球隊,有心的話應該是這樣,要做就要最好的,不然就不要做!”
從球場風雲看到兩岸消長
由球場風雲,島內一些輿論看到了臺灣在兩岸關係中地位的變化。《聯合報》的社論説,臺灣近年來角色地位的變化,其實不只是棒球輸給大陸,“更應警惕的是,我們曾居亞洲四小龍領頭羊的地位,如今卻幾已敗退至敬陪末座。現在輸一場棒球給中國,搞得舉國嗟嘆;但是,臺灣近年痛失四小龍龍頭的大挫敗,卻似乎未見國人有什麼反省與警覺。對球賽敏感,對大局冷感,這是不是臺灣的悲哀?”文章認為,比輸掉一場球賽更使人憂慮的是,“臺灣的民主仍然深陷二二八、臺獨及扁案之中;臺灣的經濟生機,仍然深陷要不要鎖國,要不要簽ECFA的爭議之中。對岸來訪,張銘清被圍毆追打;對岸邀訪,呂秀蓮則被綠營嚇得不敢應邀(連上場都不敢,如何贏球?)”。東森新聞的評論説,大陸人民的錢越來越多,生活環境越來越好,就連棒球比賽都贏中華臺北了,他們增加的是信心與驕傲,而臺灣則越來越悲觀與沒有自信,憂慮和恐懼的氣氛瀰漫。評論家南方朔認為,臺灣過去20年都在玩“分財産吃國家”的遊戲,過去景氣還可以,臺灣顯得光鮮亮麗,形成“臺灣式的鍍金年代”,但畢竟是鍍金,並無真正含金量,一旦歲月侵蝕,裏面的鉛條很快露底,棒球文化只是其中之一。
島內體育為何沒落
難怪輿論發出這樣的感嘆,最近臺灣體壇實在沒有什麼好消息。除了棒球隊再度敗北外,臺球好手吳珈慶入籍新加坡也讓島內頗為感傷。吳珈慶今年只有20歲,16歲時連續勇奪九號球和八號球世界錦標賽冠軍,寫下最年輕的球王紀錄,也是近年來島內最有名的臺球高手。11日,《聯合報》又報道説,大陸已向臺灣高爾夫球好手曾雅妮招手,希望她改披大陸戰袍,參加國際比賽,前旅美職業棒球明星曹錦輝也傳出被對岸挖人的消息。《中國時報》11日悲觀地列舉説,另一個臺灣人喜愛的運動籃球,已發展成為電視轉播都遭人嫌的阿鬥;乒乓球、羽毛球適合臺灣人的身材,似乎也後繼乏人;網球新秀偶能嶄露頭角,但長期培養訓練的經費無著,要靠親人教練自力更生。而世界最流行的足球,在臺灣早已死亡,只剩前“總統”(指陳水扁)瞎掰的口水支票笑話擺蕩耳際。
這些情況其實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島內體育界面臨的兩大困境。一是受賭博等因素影響,棒球這幾年由盛到衰。2006年3月,臺灣警方破獲網路職業棒球賭博案,涉嫌金額超過5億元新台幣。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輸給中國隊的那場比賽,島內也傳出中華臺北隊打假球的消息。《聯合報》11日説,職業棒球爆發賭博,司法單位只抓了幾個涉案球員,卻對背後指使的主謀“大哥”拿不出對策,“賭博疑雲不散,球迷進場看球的熱情自然減低。年輕優秀球員寧願漂洋過海,也不願留在國內大染缸,生怕被染黑,毀了一生的努力。而球團盼不到政府援手,只好收掉球隊”。
二是企業不願贊助。臺北縣棒球委員會主委蔡明堂説,臺灣有很多不錯的棒球人才,好好培訓幾年還是大有可為,但像鴻海、南亞、中油、中鋼等大型公營或民營企業,都不願出資支援,更不願投入基層棒球人才的培育,“看企業和地方政府這樣,誰會對政府振興棒球有信心?”結果是,臺灣連座像樣的球場都沒有,“體委會”雖然幫助解決球員的兵役問題,並提高獎金額度,但沒有長期照顧關懷,很多球員看不到出路,年輕人自然不敢投身其中。華視報道説,除了個別人退役後能當上教練外,絕大多數人都得自謀職業,有人甚至只能當鋪路工。《聯合報》也報道了一些退役球員的處境:“棒球先生”李居明成為失業族;兩度奪得世界冠軍的職業臺球第一代世界球王趙豐邦,以前有“冷面殺手”的美稱,現在卻流落大陸討生活,“他的際遇也令吳珈慶心寒”。而曾雅妮的父親就直言,離開臺灣不是為了錢,只是覺得在故鄉不被珍惜。
當局振興舉措不被看好
對於當局的振興舉措,島內普遍不看好。曾經當過12年中華臺北棒球隊總教練的林華韋認為,臺灣棒球問題的解決不能求速,要從基礎救起,當務之急在於建構從國小到高中的棒運金字塔以及選手數據庫,讓棒球運動動起來。《中國時報》認為,當局的措施有點像“體育消費券”的概念,“急著推出大量的紅包政策討好民眾,只是消耗有限的資源”。贊助棒球長達19年的中信銀董事長羅聯福認為,應該鼓動大陸在華北、華中、華南各設一個球隊,“我們就輪流去跟他們打,北京、上海、廣州輪流打”,如果能把市場打開,把票房燒起來,變成中産階級喜歡看的職業運動,球員與教練就不怕沒有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