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9月,丹桂飄香。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迎來了第九屆盛會,走進西南地區,在貴州拉開大幕。
作為匯聚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平臺,民族運動會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也在尋找自己的坐標。1953年,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在天津舉行,這是新中國成立以後首次民族形式的體育盛會。1984年,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名稱正式確定。自此,從內蒙古草原到青藏高原,從廣西到寧夏,民族運動會的接力棒不斷傳遞。
58年中,民族運動會留下了很多值得珍藏的記憶。膾炙人口的歌曲《愛我中華》是第四屆民族運動會會歌,“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輕快的曲調響遍大江南北,唱出了各民族同胞的心聲。第六屆民族運動會的舉辦適逢新中國成立50週年和西藏民族改革40週年,為採集火種,10名藏族運動員經過34天的攀登,全部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創造了多項攀登珠峰的紀錄。
民族性、廣泛性和業餘性成為民族運動會發展至今的“標簽”。沒有專業的運動員,也沒有金牌的“負擔”,民族運動會更像是一次各民族選手間的聚會。民族大聯歡活動已成為傳統,古老而精彩的民族文化成為運動會上一道絢麗的風景,也體現出賽會重交流、促團結的初衷。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少數民族文化的載體之一。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民族運動會挖掘、展示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達200余項。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體育項目在民族運動會上通過比賽、展示和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不僅豐富了民族體育的內容,也帶動了更多的人來關注和保護民族傳統文化。
民族運動會的精神和宗旨是傳承與發揚,而賽會在舉辦過程中也處處體現出“新意”。本屆民族運動會16個大項的項目設置創造了歷屆之最,參賽人數與首屆相比增加了近20倍。在貴州黔北地區流傳已久的獨竹漂成為本屆民族運動會的新增比賽項目,展示出東道主貴州的獨特風情。牛角形的獎牌頗具民族特色,承載著吉祥的寓意。比賽規則也相應有了新的調整,取消了金、銀、銅牌的獎勵體系,改為一、二、三等獎及按比例錄取的評獎方式,擴大了獎勵面,以鼓勵更多人參與。同時,建立了網上運動員註冊系統,使賽事的舉辦更規範、更有序。
平等、團結、拼搏、奮進,民族運動會已發展成為促進民族文化傳承、加強民族團結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使各民族的運動員在“多彩貴州”的舞臺上,能夠盡情展示民族文化的魅力,展現團結友誼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