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叫畢志洪,另一個叫王春林,兩個34歲的彝族漢子臉上的皺紋猶如刀刻,那是雲南高原農村特有的灼熱陽光與艱苦勞作留下的印記。這兩個雲南搶花炮隊中的彝族雙雄曾戰功顯赫;如今,他們首次嘗到了無奈的滋味。
雲南搶花炮隊在本屆民族運動會首場比賽中以9:11惜敗北京隊後,這兩個老大哥毅然站出來安慰其他隊友。“沒事,還有機會。把頭抬起來”!他們走在隊伍末尾,彼此拍拍肩,廣州暖冬的陽光將他們壯實的身影漸漸拉長。
王春林來自雲南石林縣圭山鎮糯黑村,從小練摔跤,打遍全村無敵手。“彝族有摔跤的傳統,每年火把節、6月24、春節、元宵節,各村都要組織摔跤比賽”。1993年,王春林入選縣搶花炮隊,拿了昆明市第一之後進入省隊。1995年在全國民族運動會上一舉奪得冠軍,1999年,雲南隊蟬聯冠軍。屈指算來,這已是他第四次參加全國民族運動會了。
來自石林縣鹿阜鎮下草蒲村的畢志洪與王春林有相似的經歷,不同的是,他十八、九歲才練摔跤。“在花炮隊,我和老王並肩作戰了十幾年,”畢志洪一陣唏噓。他們倆在場上是“把桿子”──後衛,兩名鉄衛。其餘兩個“把桿子”誰上誰下他們説了算。場上是戰友,場下是兄弟。“我們眼睜睜看著自己的速度慢了下來……”老畢把首戰告負歸咎於他和老王老了。要知道,搶花炮比賽的強度極高,要有一流的速度、力量和爆發力。
“但我們的霸氣一點沒丟!”老王不甘心。
霸氣並不足以贏得一場年輕人的比賽,搶花炮也不足以改變兩個彝族漢子“庸常”的生活。他們所在的小山村都很窮,生活就靠十幾畝烤煙地。脫下隊服的“彝族雙雄”是地道的農民,一年到頭收入不過三五千元。“平時?搶花炮和我們的生活沒有一點關係,只有碰上大賽的時候,縣裏、省裏才把我們組織起來,集訓、比賽,”老畢説。
但搶花炮也帶給他們無限的歡樂。他們借此走出閉塞、偏遠的彝族山村,走進比昆明更大更美的城市。“在村裏,我是個傳奇人物,”老畢咧嘴笑了,一次搶花炮大賽的經歷足以在他心底沉澱一輩子,而四次參加全國民族運動會並兩奪冠軍的經歷將成為他子孫後代的顯赫談資。“這還不夠嗎?我代表的不僅是雲南,還代表了石林彝族”。
老王則慶倖自己認識了一幫志同道合的彝族兄弟,“哪天真要離開了,捨不得”!搶花炮的快感甚至超過摔跤,因為這需要團隊的精誠合作。他希望這項運動能在彝族村子裏推開,讓更多有摔跤底子的彝族孩子參與進來,“雲南的搶花炮一定會比現在更強”!
未來?這對“彝族雙雄”當然心知肚明-這肯定是最後一次參賽了,廣州的暖冬讓人傷感。“你看,我們一晃就是三十老幾了,但真比那些年輕娃娃差嗎?”老畢滿臉困惑。
為雲南的搶花炮運動奉獻了十幾年的青春之後,兄弟倆把目光聚集到這最後一屆比賽上。“爭取贏下後面的對手,要風風光光道別”。老王還透露了一個小秘密:他13歲的兒子已被他送進昆明市體育學校專練摔跤,他渴望兒子在不遠的將來能接自己的班,為雲南搶花炮隊贏得更多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