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要聞

三大奧運場館萬事俱備 神來之筆盡顯奧運理念

2008-05-15 00:15     來源:台灣網     編輯:李徽

  

  

 北京奧林匹克籃球館動感時尚、流光溢彩,其中所蘊含的奧運理念更是值得稱道

 

  台灣網5月15日北京消息   14日,本網記者隨“全國網站看奧運”記者團走進北京的三個奧運比賽場館,帶來第一手奧運籌備快報。

  百聞不如一見,關於北京奧運場館的介紹絕不算少,但當記者零距離親臨接觸時,仍舊感到震撼。“everything is ok,we are ready!”幾乎在到訪的每一個奧運場館,都會聽到和看到充滿信心的宣誓。

 

  北京工人體育場——6萬觀眾疏導有方 抗震可達7級

 

負責人介紹,工人體育場改造一新,已經歷過一次測試賽的檢驗  

  建於1959年的北京的工人體育場,作為新中國的十大建築之一,經歷了50年的歲月滄桑,見證了不計其數的體育比賽和大型盛會。為迎接奧運會而進行加固改造後,顯得更為宏偉堅實。

  進行內部加固以適應現代大型體育賽事的需要是“老工體”改造的首要問題。“加固採用的技術基本涵蓋了國內結構加固的已有技術,充分體現科技奧運理念,堪稱結構加固的‘百科全書’。”據場館的相關負責人透露,改造後的工體已經達到抵抗7級地震的標準。

  改造後的工體目前可容納觀眾6萬2千多人,在奧運期間,面對複雜嚴密的安檢工作,如何進行有序的觀眾疏導,保證及時入場觀賽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工體奧運觀眾服務部門的副主任陶貞旭充滿信心的告訴記者:體育場內的100條觀眾通道可以以每條通道平均每小時3000人的速度進行觀眾安檢、驗票等工作,2小時可基本完成全部觀眾的入場工作,“因此,來看奧運比賽,最多提前兩小時到達即可!”

  此外,工體的新增設的無影照明設備,保證了運動員在比賽中的發揮;而殘疾人衛生間,無障礙電梯等無障礙設施的增設,更是處處閃現著人文關懷的奧運理念。

 

 

  北京奧林匹克籃球館——堪比NBA,動感時尚以人為本

 

 

全彩高清LED顯示系統讓熟悉NBA的觀眾感到絕對親切

  “這是NBA賽場嗎?”第一次走進位於五棵松北京奧林匹克籃球館的觀眾一定都會有這樣的驚呼。這座從外觀上看後現代感十足的建築,內部更是緊貼時尚脈搏,看齊國際標準。

  這座地下3層,地上4層,可容納觀眾1.8萬人的籃球館將見證2008北京奧運會男女籃球金牌的産生。而在此之前,或許將有數萬觀眾被它熱情激越的氛圍所征服。

  走進場館,一台狀如漏斗的中央吊鬥屏系統從“天”而降,據場館工作人員介紹,這臺自重達22噸的漏斗螢幕是國內首套全彩高清LED顯示系統,可實現同步直播、慢鏡回放、賽況播報、積分統計、廣告滾動等多項功能,還可以配合場內文藝表演播放背景畫面。

  這座龐大的籃球館可以容納18000人,如何讓每一個觀眾都看賽場中心驚心動魄的比賽,不但是每個觀眾們最關心的問題,更是設計師所始終追求的效果。據了解,場館設計師為了保證每個觀眾的觀賽品質,將視點選在籃球場邊線的地面上,通過反覆計算和調整,通過對活動和鋼結構固定看臺高度設計的把握,很好地滿足了視線要求。此外,根據觀看籃球比賽的視線要求,通過對椅背角度和座椅高度,有效地滿足了視線方面的要求。

  這一設計在幾場好運北京測試賽中也讓觀眾得到了全新享受。

  此外,籃球館使用的座椅不同於一般體育館的塑膠硬背,全部採用豪華軟包座椅,座距、座深均完全按人體工學要求設計,在滿足體育館對觀眾數量要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對舒適性的要求。更為貼心的是,為滿足整個場館內空氣清新和冷熱均勻的要求,賽場內除中央空調裝置外,還在每個座椅下方安裝了送風孔,將送風噪聲降到最低,觀眾基本不會感到氣流速度過快造成的不適。

  科技手段運用出神入化,皆是處於以人為本。堪稱人文奧運理念的最佳展現。

 

  老山自行車館——穹頂閃耀科技之光 電梯展現人文風采

 

 

老山自行車館外觀有如“飛碟”,未來感十足

  綠樹掩映的老山自行車館有點大隱隱于市的感覺,但其實距地鐵一號線不過10分鐘路程,並不難找。這座狀似飛碟、外觀未來感十足的場館,處處閃現著動人的科技之光。

  自行車館的巨型圓頂以鋼架搭建,在穹頂中心,是一個直徑為56米的“大天窗”。據自行車館的媒體副主任李閩介紹,出於照明考慮,天窗採用雙層面聚碳酸酯板構造,散光作用明顯,正常天氣條件下,日常訓練不用開燈也可正常進行。更令人稱奇的在於室內有八種不同光源,能滿足在場內任何角落都有良好視線,為運動員創造了最好的比賽條件,可謂科技奧運與綠色奧運緊密結合的典範。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老山自行車館還擔負著殘奧會場地自行車比賽。場館為解決運動員休息室與比賽場地的落差問題,專門涉及了專供殘疾人使用的大電梯,可以保證足夠容納殘疾運動員和陪同人員,甚至一輛救護車。(李徽/文並圖)

延伸閱讀

訂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