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更高更快更強”到“激情和諧” 亞運更精彩
| |||
昨天,廣州亞運會女子二百米仰泳中國趙菁奪冠。 本報記者 肖 勇攝 |
廣州亞運開幕兩天,已經有19個國家和地區在獎牌榜上留名,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非奧項目比重的增加,42個大項中,非奧項目就有14個,佔比達1/3。較之以往,項目絕對數量及所佔比例均有顯著提升。
通過兩天來的觀察,記者發現,除主場作戰的中國選手外,最搶鏡頭、最受關注的便是這些非奧項目了。
熱情的觀眾、如潮的記者,讓武術、體育舞蹈、軟式網球、臺球這些暫時與奧運無緣的“孩子”在亞運上找到了溫暖。其實,長期以來,亞運會都是亞洲各個國家和地區展示傳統體育項目的舞臺。非奧項目,往往都具有濃郁的亞洲特色和文化傳統。其中,儘管卡巴迪、藤球等項目可能會讓國內觀眾稍感陌生,但這些項目在南亞和西亞國家都有著很高的人氣。而卡巴迪,更能勾起人們對孩童時期的美好回憶。很多人看完後都會感慨,這不就是“老鷹捉小雞”嗎?
廣州亞組委競賽部常務副部長李乃鎮對記者説,亞運不是小奧運,她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特色。“從奧運會‘更高、更快、更強’的口號中就能感受到,奧林匹克突出的是競技。而與奧運不同,廣州亞運的口號是‘激情亞運 和諧廣州’。亞運更強調激情和展示各地的體育風采。在一些亞洲國家,非奧項目的群眾基礎十分雄厚。因此,在比賽項目的設置上,要充分考慮各地需要,展示亞運的獨特魅力。”
令人惋惜的是,非奧項目在國內的待遇如和奧運項目相比,就好像“後媽生的”。儘管不少非奧項目也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但受奧運戰略影響,受歡迎程度再高,也只能長期被排斥于主流體系之外。“後奧運時代”,在金牌已不再是我們惟一追求的今天,我們更應反思這種現象。沒有非奧項目,沒有全民體育的普及與發展,體育強國的夢想,只能是空想。
其實,與傳統奧運項目相比,非奧項目的存在更容易激發觀眾的熱情。因為非奧項目無論是觀看比賽還是切身參與,都比傳統的競技項目更愉悅人心。可喜的是,977名中國選手中,有293人參與非奧項目的角逐,在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開展的有特色的大眾體育項目,被我們所學所練,藉以豐富全民體育內容,更表明瞭中國體育的包容。這一切,都表明中國人對體育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北京奧運後,我國體育戰略開始調整,群眾體育愈發受到重視,中國體育開始逐步回歸本質。這是非奧項目發展的大好機遇。廣州亞運,通過非奧項目的設置與觀眾的積極響應,讓我們看到了全民體育的新氣象,更見證了中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重要歷史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