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您的位置:首頁-專題-體育-第16屆亞洲運動會-評論反應

郭之純:中國的金牌已經多得讓人不好意思

時間:2010-11-23 08:13   來源:中青線上-中國青年報

  亞運會上中國隊的金牌“一騎絕塵”,究竟是榮譽還是諷刺?由新華社記者楊明挑起的這一話題,連日來不斷發酵。與楊明的看法相反,國際排聯主席魏紀中認為,金牌戰略問題是我們國內的事,與別人無關;亞運會中國代表團副團長殷寶林則強調,參加世界大賽就是要力爭第一,為國爭光。

  中國在本屆亞運會上的金牌確實很多,甚至多到作為東道主有些“不好意思”的程度,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反過來説,如果能拿金牌卻故意相讓,也同樣不符合體育精神。所以,金牌的數量本身,並非問題的癥結所在。

  依筆者看,對體育榮譽要有一定的成本意識。此處所謂成本,即指具體的經費投入,也指對社會産生的影響,特別是運動員個人的發展。這些金牌背後的細節,是決定孰是孰非的關鍵。

  以此而論,至少在目前,體育界的一些習慣性做法仍飽受詬病。11月3日《瞭望東方週刊》報道了這樣一個故事:6名退役跳水運動員的家長不斷在網上發帖,稱自己被培養成國家一級運動員的孩子被毀了,因為孩子的文化基礎太差,社會適應能力很弱,身體還有不少傷病。家長們聲稱“就是要讓全天下的父母都曉得,運動員培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現在有些地方的金牌戰略,確實存在著只要金牌不計其餘的弊端,其中最突出的是不為運動員的長期發展考慮。比如,全國冠軍鄒春蘭淪為搓澡工,亞運冠軍才力困頓而死,都是因為從事體育多年而無別的謀生技能。丁俊暉的父親可以讓其放棄一切專心打球,外人即便有看法也難干涉(若從義務教育法的角度則當另論),但以國家名義舉辦的學校或運動隊也這麼做,便大可商榷了——哪怕你承諾給其找工作也不行,因為被這樣安排的運動員很有可能會成為一種犧牲品。

  太過重視金牌,往往還因為經費的緣故,將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割裂甚至對立起來。目前國人體質水準滑坡明顯,説到底,與群眾體育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有關。如果每個地方都能像重視各級運動會的成績一樣重視群眾體育,真正將經費用足用好,情況必將大有不同。

  體育説到底是一種遊戲,專門運動會上的比賽更是如此,這樣的金牌或可改變一個人的命運,但于國家社會發展的影響並不大。所以,我們的體育榮譽觀或曰金牌觀,也應該與時俱進。完全不計成本的體育榮譽,不過虛榮而已。新中國成立之初,舉國培養優秀運動員,讓他們用優異的體育成績為國家爭取榮譽是很對的,那時的體育是一種政治。現在,中國已經強大起來,這樣的思路應該轉換,讓體育回歸其遊戲的本質。相應的,對競技運動員的培養,國家應該逐漸卸下包袱,交由民間完成。即便有些項目必須由國家支援,也一定要全面衡量利弊得失,而不是僅為政績、利益和所謂的榮譽。

編輯:王曉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