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您的位置:首頁-專題-體育-第16屆亞洲運動會-中國亞運代表團-舉重

“舉重之鄉”的亞運機遇

時間:2010-10-07 08:36   來源:南方月刊

  新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陳鏡開、第一個為中國在奧運會上奪得舉重金牌的曾國強都是東莞人,選擇東莞承辦廣州亞運舉重項目比賽,被人們視為“圓滿的安排”  

  兩年前,柳卓君是北京奧運會上唯一來自東莞的奧運志願者。如今,柳卓君再一次與大型運動會志願服務工作結緣——作為東莞理工學院教師和第16屆亞運會東莞賽區志願者訓練營講師的她,將帶領自己的學生們,出現在11月的亞運賽場上。

  對於東莞賽區而言,剛剛落幕的廣東省青少年舉重比賽是完全按照“亞運標準”進行的一次測試賽;對於柳卓君和這群亞運東莞賽區志願者而言,則是一次“實戰演練”的機會。當他們結束測試賽服務工作,走出東莞體育館時,巨大的廣州亞運倒計時牌正提醒著柳卓君和所有工作人員——“今天是2010年8月2日,距離廣州亞運會開幕還有102天”。

  為什麼是東莞

  即便不是體育迷,不少廣東人也都能説出“舉重之鄉”和東莞的關係。於是,選擇東莞來承辦廣州亞運舉重項目比賽,被人們視為“圓滿的安排”。

  根據廣州亞運競賽安排,本屆亞運會除主辦城市廣州外,還設有佛山、東莞、汕尾3個協辦城市。其中,承辦舉重比賽的東莞將産生15枚亞運金牌,是産生金牌最多的協辦城市。

  東莞市石龍鎮是著名的“舉重之鄉”。新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陳鏡開、第一個為中國在奧運會上奪得舉重金牌的曾國強都是石龍人。據不完全統計,30年來,石龍“大力士”共打破舉重世界紀錄19次,獲世界冠軍29人次,奪得亞洲冠軍26人次,獲全國賽冠軍59人次……只要是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們,談起“舉重之鄉”的輝煌,總能打開一段塵封的記憶。

  在為國家輸送了大量舉重人才後,石龍“舉重之鄉”的美名傳遍全國。“後來有的書在介紹石龍時乾脆就寫道:‘石龍早已有練習舉重的傳統,家家戶戶常備石鎖、石擔。’但這種説法其實過於誇張,解放前我們這麼小的鎮上也就一兩萬人口,怎麼會有人專門去練舉重呢?”鎮上的老人笑著説。

  然而就是這個僅有幾萬人口的小鎮,卻創造出了在世界舉壇上令人矚目的輝煌。如今在石龍中山公園,仍然屹立著基座上刻著“舉重之鄉”四個金色大字的大型雕塑。“雕塑上那位高舉雙臂歡呼勝利的運動員,據説就是以陳鏡開為原型。”年輕時練過舉重,曾任石龍體委主任的退休幹部黃錦田説,“可惜舉辦舉重比賽的是東莞體育館而不是石龍體育中心,不然那絕對是最完美的安排。”

  其實,有關部門的確曾經打算把亞運會舉重比賽安排在石龍鎮舉行。“可是亞組委對於亞運場館有著許多硬體要求,首先,石龍的場館在觀眾席和面積指標上就達不到要求。同時,亞組委還要求比賽場館離亞運城距離時間上不能超過45分鐘。基於上述原因,亞組委最終確定東莞體育館作為舉重比賽的場地。”東莞體育館館長葉振鋒説。

  實際上這或多或少道出了“舉重之鄉”的現實地位尷尬。土生土長的石龍人、1987年就成為中國第一位國家級女子舉重裁判的陳蘇媚見證了上世紀50至80年代“舉重之鄉”的輝煌。然而90年代後期,隨著東莞製造業的發達和經濟的騰飛,石龍舉重卻似乎走向沒落。在國際、國內大賽中,陳蘇媚越來越難見到來自石龍的老鄉,就連省隊都鮮有石龍運動員,甚至連石龍體校舉重隊的小隊員,也大多是從外地招來的。“熟悉體育的人都知道,競技體育是有週期性的,高潮後出現低谷很正常。但出現如此落差,不得不令人痛心。”陳蘇媚説。

  “從傳統體育之鄉走向沒落的,不止石龍鎮。”幾年前,華南師範大學體育社會學教授盧元鎮在對廣東競技體育現狀進行調研後認為,廣東體育開展得早,有傳統,但在競技體育體制下,運動員還是靠大量引進。到了近幾年,“排球之鄉”臺山、“足球之鄉”梅州、“游泳之鄉”東莞等,一些有傳統優勢項目的地方運動隊都已輝煌不再。

  令陳蘇媚感到欣慰的是,經過多年的徘徊後,石龍舉重近年來已經開始復蘇。據介紹,在不久前結束的廣東省舉重錦標賽上,代表東莞市出征的石龍舉重隊獲得男女團體總分第二的近年最好成績——儘管這些成績與石龍舉重昔日輝煌相比,還無法相提並論。

  同時,對於有著濃厚“舉重情結”的東莞人來説,還有一個好消息。“這些年我們給省隊輸送了不少人才,力爭在3至5年內再培養出一批尖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在亞運會舉重比賽上,應該會出現主場作戰的東莞選手的身影。”陳蘇媚透露。

  測試賽為亞運提前“熱身”

  對於東莞這個著名的“舉重之鄉”來説,當好亞運協辦城市、辦好廣州亞運舉重比賽,不僅是挑戰,更是一次機遇。

  早在2009年3月亞運會東莞賽區籌委會成立之初,東莞市副市長吳道聞就在籌委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強調:“辦好舉重比賽,事關整個亞運會的成功,事關我市改革開放的國際形象,事關‘舉重之鄉’的聲譽,其意義重大。” 

  “挑戰”首先來自競賽場館。承辦亞運會舉重比賽的東莞體育館,是CBA(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冠軍廣東宏遠隊的主場,自1992年落成後就一直沒有翻修過。據吳道聞介紹,為了達到亞運場館標準,東莞市財政對東莞體育館改造工程投入超過4000萬元,翻新改造工作于2009年12月5日完成。改造後,東莞市體育館面貌煥然一新,場館內資訊、空調、照明、音響、消防安保等各個子系統及功能房設置全部達到承辦亞運賽事要求。

  硬體設施達標只是基本條件,承辦大賽經驗的缺乏可能才是東莞賽區的“硬傷”。“舉辦籃球賽我們經驗豐富,但對像亞運這種規格的大賽我們有點心裏沒底。”測試賽前,葉振鋒道出了東莞賽區工作人員的心裏話。

  此前,東莞只有在1994年承辦過第七屆世界蹼泳錦標賽以及每年固定承辦環南中國海國際自行車賽東莞站的國際賽事經驗。東莞體育館雖然每年都被評為CBA最佳賽區,可承辦籃球以外的項目比賽,幾乎沒有任何經驗。

  由於缺乏大賽承辦經驗,出錯在所難免。果然,在7月30日亞運舉重測試賽的首日比賽中,各種組織和對接工作立即暴露出不少問題,甚至出現了比賽信號燈問題這樣的低級失誤。

  陳蘇媚此時的身份已經不是國家級舉重裁判,作為亞運會東莞賽區競賽運作領域的總負責人,她深知鼓舞起這個團隊工作士氣的重要性。“大家沒有經驗,但都很有拼勁,我相信,兩天后甚至明天就會大變樣。”在測試賽首日的總結會上,陳蘇媚這樣安慰她的同事們。

  陳蘇媚的預言果然沒有錯。8月1日,測試賽決賽開始,從賽場佈置、觀眾入場、運動員檢錄到競賽甚至賽後頒獎、興奮劑檢測、新聞發佈會的全程,各個環節有條不紊。賽場內外的200多名志願者,更是賽區一道亮麗風景線。整個測試賽期間,柳卓君和她的同事們以最熱情細緻的服務,令運動員和觀眾們有了如同親歷亞運賽場的感受。

  儘管測試賽得到觀眾、運動員和亞組委官員的一致好評,但東莞賽區各運營團隊仍不敢懈怠。“分析了亞運賽程後不難發現,東莞賽區很有可能産生中國代表團首枚金牌。因此,亞組委對東莞賽區組織工作有更高的要求。”東莞賽區一位負責人透露。

  根據已經公佈的廣州亞運會競賽日程顯示,在11月13日的亞運會首個正式比賽日中,射擊和舉重這兩個項目是中國代表團的強項且比賽結束時間較早,很有可能會産生中國代表團的首枚金牌。“考慮到射擊比賽的不確定因素太多,不排除舉重為中國隊帶來首金。如果是那樣的話,東莞屆時將成為亞洲的焦點。”這位負責人表示。

  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毓全用“紮實推進”來概括東莞的籌備工作。他表示,東莞成立了東莞分賽區籌委會,市財政預算專門安排6842萬元,用於保障場館建設、安保器材和競賽運作等經費。

  8月4日,是廣州亞運會倒數100天的重要節點。主辦城市廣州和協辦城市佛山、東莞、汕尾的市領導在全省迎接亞運會倒計時100天動員誓師大會上報告了各自賽區籌備情況,表示將大幹最後100天,決勝攻堅戰,確保實現“兩個亞運同樣精彩”的目標。(林若川 通訊員 亞組宣 發自廣州、東莞)

編輯:王曉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