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過花甲不服老亞殘運會找樂子
年過花甲,滿頭銀發,忙碌操勞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們這個時候大都已經退休,安安靜靜地待在家中盡享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不過在亞殘運賽場上,不服老的大有人在,肢體上的殘疾讓他們更加珍惜“胳膊腿還能動動的時間”。對於他們而言,站在這裡,就是快樂的。
■賴復寰: 通過運動回饋社會
63歲的賴復寰身高將近1.90米,31年前遭遇的一場車禍讓臺灣師範大學體育係畢業的他不得不進行左腿截肢,原本運動場上生龍活虎的健將,人生瞬間染上了一層灰色。“那件事之後他沉寂了10年,脾氣也不好,一直都不願意拄拐杖,就是不承認自己是個殘疾人了。”他的太太陳李綢説,“直到有一天一個朋友帶他去嘗試一下游泳,他才發現其實自己還行,這才走出了陰影。”
這次在亞殘運會中,賴復寰只參加了保齡球的比賽,其實在平時,他的運動項目特別豐富。“他以前在大學是練田徑的,後來還入選過(中華臺北)手球隊,也會和朋友打打籃球。”陳李綢説起丈夫的“光榮事跡”,言語間透出了一絲驕傲,“他現在可以參加的運動其實還有很多,像乒乓球、三鐵(鉛球、標槍和鐵餅)。” 賴復寰從1987年便開始參加殘障人士的比賽,堪稱島內殘障人士體育運動的代表。“那次車禍做手術的時候,他心臟好幾次停跳,他總説自己的命是別人給的,所以現在要通過這種方式來回饋社會。”
賴復寰笑言自己口才不好,面對鏡頭顯得有些尷尬,但是對於場邊的女兒卻特別溫柔,比賽間隙經常和女兒開玩笑。有一球沒有全中,他回過身對正在用DV拍的女兒説:“剛才我全中的拍到沒有啊?沒拍到就不給壓歲錢了。”
■周悅榮:從不喜歡到上癮
在60歲退休之前,來自澳門的周悅榮並不喜歡運動,因為患有小兒麻痹的他右腿肌肉萎縮,大部分時間都得靠輪椅來活動。放下工廠的生意後,生活實在是太清閒,於是他選擇了羽毛球來打發時間,順便鍛鍊一下身體,沒想到這一打竟然上癮了。“運動讓人身體健康,又可以交到很多的朋友。”
澳門那邊天亮得很早,平常每天早上5點周悅榮就會起來,去自家邊上的公園鍛鍊,“我認識一些人的殘疾程度很高,但訓練起來一點不偷懶,其實我這個不算什麼。”2007年,65歲的他入選了澳門代表隊,並在全國殘運會上拿到了羽毛球的冠軍,時隔3年,這一次參加廣州亞殘運會,他卻選擇了難度更大的項目——鐵餅和鉛球,成績遠沒有羽毛球好。“家裏人非常支援我,平時訓練都是老婆和兒子幫我撿球,這次兒子叫我就是好好比賽、好好玩。”
68歲的周悅榮很可能是這次賽事年齡最大的選手了。“運動讓我快樂,我一點也不覺得自己老。家裏人也對我説,‘能動就要動,才不會覺得變老了’。”他笑著説。
■劉順行:保齡球賽場的“表情帝”
什麼叫老有所樂?看看66歲的劉順行就明白了,活力十足的他堪稱本屆亞殘運會保齡球賽場的“表情帝”。每打完一個球,他多變的面部神情和豐富的肢體語言就像一個少不更事的孩子,比起同級別那些最大的也比他小了14歲的對手,活脫脫一個“老頑童”。
劉順行的右手肌肉萎縮,所以只能用左手從事體育活動。“我不覺得自己有任何問題,上學、結婚、生子,和所有的健全人一樣。”他説話的語速很快,伴隨著笑容,“如果説有什麼問題的話?那就是我現在拿不了太重的球,只能用12磅的。”
雖然年輕的時候是一名小學教師,教的是數學和英語,但是劉順行很喜歡看孩子們上體育課,“有活力才能更健康。”直到2003年退休,他才接觸了保齡球,每週都會打上四次,偶爾參加一些新加坡國內的小比賽,這次亞殘運會是他第一次出國參加比賽。“之前在國內有一個選拔賽,我竟然贏了,對我和我的家人來説都是一個驚喜。成績?我可以打得更好的,不管怎麼説,來了這裡,享受就對了。”
■本報廣州專電 記者 王子軒
■攝影/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