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威尼斯”借勢亞運呼之欲出
今年4月,荔枝灣“揭蓋復涌”工程全面啟動,封路、綠化遷移、揭蓋清淤截污、調水補水、搭建橋梁、河堤景觀及綠化建設……亞運會前夕,荔枝灣原貌終於被一點一滴打造出來。
據介紹,復涌後,荔枝灣涌長度743米,河涌揭蓋6687平方米,河涌清淤1.3萬立方米,水利堤岸建設長度1400多米,調水補水管道建設長度400多米。據悉,南湖國旅已將荔枝灣遊覽納入新廣州一日遊線路。
坐上荔枝灣涌的花船,盪漾在河面,恍惚到了江南。碧波上,倒映著悠久的文塔。兩岸綠樹蔥郁,白色唐氏欄杆盡顯典雅。四座石橋橫跨江面,蜿蜒廊道相隨岸邊,營造“步步皆風光”的格局。好奇的遊客慕名而來,“長槍短炮”拍個不停。
位處珠三角水網中心的廣州,自古便是嶺南水鄉之地,231條河涌如同毛細血管滲入百姓生活。即以荔枝灣涌為例,從前人們乘坐遊艇、舢板“遊河”,沿途經荔夾岸,荷香數裏,一幅水鄉的詩情畫意。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後,由於人口增多以及工業化污染,包括荔枝灣涌在內的各大河涌受到污染,變成臭涌。荔枝灣涌也在1993年經規劃部門同意被馬路覆蓋,昔日風情淡去。
隨著河涌之患日益突出,廣州市提出,把河涌整治作為市政建設的“一號工程”,要求各區做好截污、引水、綠化,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前恢復碧水藍天。
荔枝灣涌的價值不僅在水波盪漾,更在兩岸文華芬芳。自然與人文景觀渾然融為一體。沿河涌漫步,荔灣區這個廣州老城區的兩千年燦爛畫卷鋪成開來。泮溪酒家對面的文塔建於明清年間,據説供奉著文曲星;一處清幽的老宅原來住著抗日名將蔣光鼐;荔灣湖邊的仁威廟是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廟,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在荔灣區的南片,號稱“芳村第一河”的花地河也已完成清淤工作,被納入“水秀花香生態文化區”。由於淤積嚴重,花地河近年來幾近停航;此次經整治,清淤量達50萬噸,河涌水面上升1米多。升級改造後,花地河沿線打造成秋水良宵、醉觀百花、水岸茶巷、生態休閒、民風民俗、紫蒲濕岸、百花洲、春水江天八個景觀。
對荔枝灣涌和花地河的整治,源於荔灣區一個更宏大的夢想——打造嶺南版本的“威尼斯”。全區55條主要河涌構成密集的水網,決定了荔灣區先天具備優越條件。伴隨荔枝灣整治的成功,其餘河涌整治順勢開啟。沿河經荔夾岸,荷香數裏,波光瀲艷,這樣一幅南國水鄉風情圖,將逐漸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