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您的位置:首頁-專題-體育-第16屆亞洲運動會-籌備動態

廣州老體育場館變身迎亞運 節儉辦賽讓錢花到實處

時間:2010-11-05 15:32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廣州11月4日體育專電(記者肖思思、劉彥武)天河體育場曾經是六運會的主會場,20多年來見證了廣州的巨大變化,而今這座城市新中軸線上的建築經過改造,變身為具有現代感的廣州亞運會足球主賽場。記者了解到,本屆亞運會即將使用的70座場館中新建的僅12座,有58座都是像天河體育場這樣“就地改建”以滿足賽會的要求。廣州人“節儉辦亞運”口號和務實理念直接體現在有形的場館上。

    “我們盡可能改造使用現有的場館以滿足比賽,改造也是滿足需求即可,不搞豪華,”天河體育場場館主任孔茂勝介紹説。

    在天河體育場記者看到,新增加了各類功能性用房,球場草皮和塑膠跑道重新鋪設;場地照明、擴聲系統、觀眾座椅,無障礙設施及殘疾人看臺和殘疾人電梯等也已更新完備。

    同是六運會投入使用的天河體育館,雖沒有進行大規模的結構改動,但根據比賽需要,將原本破舊的座椅和看臺四週變成了紅花綠葉的設計主題和亞運色系。智慧化系統延伸至館內各區域及各個房間,館內體育設施均達到國際標準。這座場館的競賽主任助理劉國珍介紹説,天河體育館改造後不僅將成為亞運會羽毛球比賽場地,賽後可承擔手球、籃球、排球及體操、技巧、武術等國際比賽,還可舉行大型文藝演出、展覽和會議。

    廣州亞組委常務副秘書長、廣州市副市長許瑞生告訴記者:“要節約辦會,廣州建設場館時就已經規劃好賽後利用的問題,讓每一筆錢都花到實處。”

    記者了解到,通過巧妙規劃和精心佈局,廣州充分運用已有資源籌辦亞運會,使場館既能滿足賽事需要又兼顧了賽後利用。

    據廣州市重點項目辦介紹,廣州市在場館佈局、規劃和資金使用上進行了多次論證和執行嚴格的招投標程式,亞運會、亞殘運會的場館建設資金一減再減。新一輪亞運會、亞殘運會的場館建設資金由34.49億元調減為33.62億元,核減投資約2.5%。截至2010年6月上旬,廣州市重點辦累計完成亞運項目施工類招標99批次,招標概算115.90億元,節約16.20億元,亞運項目施工類招標概算節約率達到13.50%。

    此外,廣州亞組委通過對賽事日程的合理安排,科學配置各類場館,提升場館的利用率,盡可能綜合利用相關場館的功能,減少場館數量,從而達到節省建設投資的目的。據了解,亞運比賽場館從96個減少到83個(比賽場館53個、獨立訓練場館17個、備用場館13個),新建場館只有12個。同時,部分場館外放到佛山、東莞、汕尾等周邊城市,不僅提高了亞運會的區域輻射力,也減少了廣州亞運場館的建設投資。

    “當然,節約並不是簡單地做減法,而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通過精確計算和綜合統籌,來做加減乘除法,”廣州亞組委場館器材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前提是滿足亞運會比賽的場館需要。”

    在廣州越秀山南麓,記者看到伴隨廣州成長、見證廣州足球發展歷史的運動場——越秀山體育場如今面貌一新,煥發出新的光彩。這裡曾舉辦過第六屆、第九屆全運會男女足球比賽,在國內享有盛名。今年10月,年滿60歲的體育場又目睹了廣州足球隊“衝超”成功的群情激蕩。為承接亞運會足球項目,這座“老大哥”體育場也進行了改造。

    該場館保障經理李偉斌介紹説,這次翻修按照亞運會足球比賽的標準嚴格進行。主席臺位置擴建了一座3層的功能樓,原來的小型電子顯示屏改為一個大型的電視顯示屏。體育場的燈光設備進行了翻新,運動員和裁判休息室進行了改裝,主門樓改建了多個符合亞運會比賽要求的功能房,還安裝了現代化的網路光纖等通訊系統。由於受環山地形的限制,越秀山體育場只能保留四條跑道,在這次翻修中,塑膠跑道代替了以前的煤渣跑道,整個足球場已經改造成105米68米的國際標準足球賽場。改造後,場內座席為2.5萬個,看臺的區域和顏色也重新調整,亞運會後可舉辦各種類型的足球賽事。

    記者了解到,在改造翻新老體育場館的同時,廣州還確定了“因地制宜、分散建設”的新場館建設原則。新建場館充分考慮到賽後利用的問題,在體育設施不足的海珠、南沙、蘿崗、從化等區和縣級市建設新的場館,滿足了這些地區群眾文化體育活動的需求,同時還填補了廣州無自行車、馬術、飛碟、棋類比賽專用場館的空白。

    “亞運會過後,廣大市民可以充分享受亞運成果,亞運場館將真正造福廣州的老百姓!” 許瑞生説。

編輯:朱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