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稱 |
茄投莊、龍目井 |
行政區管轄 |
臺中縣 |
行政區類別 |
鄉 |
經緯度 |
東經120.44度,北緯24.09度 |
總面積 |
38.0377平方公里 |
戶數 |
19,561戶 |
人口 |
72,249人(2008年8月) |
鄉長 |
林裕議 |
區劃 |
16村282鄰 |
民意機關 |
龍井鄉民代表會 |
郵遞區號 |
434 |
毗鄰 |
沙鹿鎮、梧棲鎮、大肚鄉;臺中市西屯區、南屯區;彰化縣伸港鄉、和美鎮 |
龍井鄉位置圖 |
龍井鄉位於臺灣臺中縣西南部,大肚溪口之北。氣候屬亞熱帶,但因受到海岸氣流的影響,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乾旱風強。
交通
“國道”三號(福高) 龍井交流道(182) 臺1線 臺17線 臺61線:西濱快速道路 縣道136號:龍井鄉 - 大肚鄉 臺灣鐵路管理局海岸線 龍井車站
地名由來
龍井鄉(龍目井)
龍井鄉舊稱“龍目井”,狹義而言,指該鄉龍泉村附近一帶,村中有一古井,狀似龍目吐珠,常年涌泉,味甘可口,為一勝景,民國九年據此名勝而改稱為“龍井”。當地自清朝隸屬諸羅縣水裏社,雍正元年歸彰邑管轄,為大肚西堡水裏社所屬荒地。龍井地方原為拍瀑拉族水裏社社域,雍正年間初有林、戴、石三姓墾戶,向平埔族地拓墾于笳投一帶,當時尚屬未辟荒埔,直到漢人移民至此,耕地漸開而形成海埔厝、山仔腳及龍目井等聚落。該鄉原屬貓霧西堡一部分,乾隆中葉始從貓霧、半線(彰化)二堡分出大肚堡。至光緒元年(1875)再劃分出為大肚上、中、下三堡,於是該鄉歸屬大肚中堡(南端有部分屬下堡)。該鄉于清朝時隸屬多所更易,雍正年間,漢人移民至此,始向水裏社耕於此,於是漸成漢人聚落。乾隆五十三年(1788),臺協水師左營從安平移駐鹿港,並在此設置水裏港汛,駐防兵員,因稱其地為“水師寮”,當時曾為中部海防要地。光緒十一年(1885)臺灣建立行省,該鄉遂隸屬於臺灣縣大肚中堡、下堡。日據時代改屬臺中縣,1901年十月改縣設廳,隸屬臺中廳涂葛堀支廳大肚中堡。1909年九月,日人當局改革地方政制,將原有二十廳廢合為十二廳;以當地大肚中堡轄十三街莊,大肚下堡轄有九莊,廢涂葛堀支廳,設沙轆支廳,轄有大肚、笳投、涂葛堀、龍目井、梧棲港、沙轆、公館、牛罵頭、四塊厝等九區。而今該鄉所屬笳投、涂葛堀、龍目井區等。區設區役場,笳投區,區長役場設于大肚下堡汴仔頭莊,管轄大肚下堡內笳投,汴仔頭莊等。涂葛堀區,區長役場設于大肚下堡涂葛堀莊,管轄大肚堡內涂葛堀莊、福頭侖莊。龍目井區,區長役場設于大肚中堡山腳莊、管轄大肚中堡內龍目井莊、山腳莊、新莊仔莊、井仔頭莊、三塊厝莊。直到1920年,該鄉隸屬臺中州大甲郡龍井莊。民國三十四年(1945)十月,改制為臺中縣大甲區龍井鄉。于1950年底,改稱為“臺中縣龍井鄉迄今”。該鄉鄉址自改制合併各區為“龍井莊”,莊役場設于笳投,約有二十餘年,因辦公廳舍狹小,于1953年七月二十五日經鄉民代表會決議,遷建至龍井火車站前公路西側。1954年五月九日鄉公所新建落成,至1963年十一月十八日復遷于該鄉示範農地重劃興建的辦公廳舍。
教育
初級中學
臺中縣立龍井初中 臺中縣立四箴初中 臺中縣立龍津初中
小學
臺中縣龍井鄉龍海小學 臺中縣龍井鄉龍津小學 臺中縣龍井鄉龍井小學 臺中縣龍井鄉龍泉小學 臺中縣龍井鄉龍港小學 臺中縣龍井鄉龍山小學 臺中縣龍井鄉龍峰小學
旅遊
龍目井 竹坑陳宅 陳三綱堂祠堂(茄投陳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