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氏家族
魏大猷(1670-1731)
魏大猷,字叔侯,號滋庵,臺邑安平人,祖籍同安。其父為閩安水師副將,大猷年少時便從軍,由於家住海濱,熟悉海的特性,隸屬水師陣營,軍旅生涯中功績優良,擔任過海壇左營守備、臺協右營守備,康熙六十年,于西港仔一帶征戰朱一貴,受封臺協水師副將。後移居福建閩安鎮,亡于任內,安葬于福建閩安鎮紅山地方。
大猷之子國璜,號涓得,任水師提標後營遊擊,晚大猷一年而亡,安葬廈門。大猷一門,家風尚武,均從事海軍之職,三代為官,堪稱安平之光,其後代散居安平、臺南各地。
其子孫魏英滿小姐與其夫婿為保存安平文史,與友人成立安平鎮文史工作室,出版安平相關書籍。
林勇(1904-1992)
林勇,字朝棟,號鶴亭,世居臺南安平,祖父林明經營海上運輸,家道鼎盛,為當時望族。啟蒙於安平公學校(今石門小學),後隨三叔公學習漢文。曾任多處日人所立公司,後因不滿臺籍與日籍人員的差別待遇,憤而相繼離職。
日據時期任職于大日本制鹽株式會社、東洋保險株式會社,光復後擔任安平區長、臺南市文獻委員、臺灣省糧食局臺南事務所。
生平作品有臺灣城懷古集、臺灣城懷古續集兩冊。
貢獻:
其一生對臺灣與安平地區歷史文獻研究貢獻卓越,所著的臺灣城懷古集,備受島內外學者所重視,為研究安平歷史發展的重要參考文獻,而臺灣總督府檔案的翻譯,對研究臺灣日據時期的史料參考非常重要。
何氏家族
何傳生平簡介:(1897-1989)
何傳,號信誼,安平延平街86號,人稱“臺灣屋”的是何傳的故居,早年的何傳家境並不富裕,年僅9歲就外出打工幫助家計。
日據時期改姓名為永野傳,並曾當選高雄市市議員及光復後第一屆臨時省議員。
1950年設永豐余造紙股份有限公司于大樹鄉九曲堂,製造紙漿,生産銅板紙、牙膏盒等在業界執牛耳及領先地位,除了造紙外尚擔任永豐化學、永豐制藥、松山機械、新臺灣農業機械《久保田農機》的負責人。1960年代,何傳剛從當時的國光人壽買下位於土城的廠房,準備進軍家用紙市場,開發出臺灣第一款打上皺折的衛生紙,並以五月花命名來紀念母親。
一直到現在,永豐余已從紙業跨足到生技、電子,營業規模更以千百倍計,其開發出來的新品牌不計其數,“五月花”卻仍是永豐余最閃亮的金字招牌,其中蘊含的不僅是何傳對母親的感念,更有臺灣人共同的記憶。
何義生平簡介:(西元1903-1956年)
何義,字保儀,排行家中老四,一九一七年公學校畢業後,為幫助家計隨兄長何傳進入日本人的安部幸商店做囝仔工。
于一九二三年在臺南城內東門町新樓病院附近開米店。一九二四年與兄長何傳在臺南共創永豐商店,販賣化學肥料,一九四一年前往上海發展,設立永豐洋行,一九四五年返回臺灣後曾擔任過臺灣省參議會參議員,一九四八年創立永豐余造紙公司,之後陸續于臺灣各地創立永豐紙業及永豐化工等公司,于一九五六年病逝于東京,享年五十三歲。
何義一生投身工商業,對永豐何家有無可計數的頁獻外,對當時臺灣的經濟更是影響深遠。
何永生平簡介:
家中排行老三,于何義病逝後,接任永豐原造紙公司董事長,並由何義長子榮庭擔任副董事長,于擔任期間曾多次欲將董事長一職交付給榮庭均被婉拒,何永病逝後,榮庭即請辭副董事長之職,並將永豐原的核心留在何永這一房,可見何家各房互相尊重。
張金聲(1859-1916)
張金聲先生西元1859年生於安平,12歲於安平市仔街崎仔腳中和堂店號幫父親經營藥店,18歲當兵食糧逐月俸銀補助家費,20歲與父張智商議將崎仔腳的藥店遷移至市仔頭重新開業,至此生意火熱絡繹不絕,23歲與海頭社人黃氏罔市聘定,26歲忽染大病經神醫調治數月痊癒,西元1902年受推薦為保正,西元1903年初擔任安平區長之職,其個性忠厚,勵心職務,貢獻了不少佳績,共擔任區莊長達13年半(1903.1~1916.6.29),卒于西元1916年,享年58歲。埋葬地點:臺南市火葬場前基督教墓園。日據時職業曾登載為區長、街長、安平區街莊長、米販賣業與藥種商(即中藥鋪)。
黃榮全(1895-1970)
黃榮全,生於西元1895年,襁褓之際,正值日軍入臺,常哭啼不止,其母以“安民”撫之,不久後果真停止哭啼,所以就以“安民”為其別名。
二十歲時安平灰窯尾弘濟宮池府千歲選為乩童。中日開戰,被徵調為五百名軍夫的其中一名,西元1945年,因靈動有感,告知漁民出海捕魚會遇到危險,卻被日軍警視為危言聳聽,判罪煽動造謠而移送刑務所囚禁數月,釋放後數天,美軍盟機對臺南市進行大轟炸,事後聞者皆稱奇。
西元1946年被選為安平區金城裏第一屆里長,連任七屆,1968年當選“臺灣省特優里長”。
卒于西元1970年,曾從事鹽工、漁民、養殖等職業,曾任弘濟宮董事、開臺天后宮重建委員及監事、服務站調解委員會委員等職位,一生為人熱心公益,凡教育、治安、民防等無不全力參與。
安平保正
日據時期安平編制有五個保正,由臺南市役所委派,相當於現在的里長。
在當時安平有句諺語:“安平保正,陳先生、何仔慶”,指的即是陳織雲及何有慶兩人。陳織雲先生(生於西元1868年,卒于西元1942年),西元1895年于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帶著長子陳契煥來安平,在觀音亭附近的金門館私塾授課,臺灣割讓日本後曾回到唐山,西元1905年又再度內渡來臺,由於曾在市仔街(今延平街)開設私塾仔廳,故以“陳先生”稱之。光復後於1946年至1999年間擔任鄰長,參與地方事務,服務鄰里長達五十年餘年。
安平人稱何仔慶,安平港仔尾何家來臺第三代者,是今安平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何世忠的曾祖。何家以艀船為業,專為由福建運貨來臺停泊安平外海及四草湖的帆船,俗稱“舶朣仔”,搬運貨物至五條港。
李章三
李章三又稱三叔公,于日據中期從唐山到安平落腳,安平地方人士請他為年輕人設塾上課,由於李章三的紮實漢文,對安平子弟的教化深遠,影響不少人,安平名人林勇便為其中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