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臺南市都市結構

  時間:2008-03-11 14:09    來源:台灣網     
 
 

 

北區東豐路

 

  臺南市的發展在清代前多半集中在中區、西區,以及安平等地,其他地方多仍是良田畝畝的農業社會,城內雖繁榮,但衛生條件極差。且臺南城與安平中間尚隔有海濱,市區並不互連,彼此還是貿易競爭對手的關係。

  明永歷十八年(1664年),鄭經改東都為東寧,並升二縣為二州,設立所謂“十字街”(今民權路、忠義路),以十字街所發展的四坊已成形,分別為東安、西定、鎮北及寧南四坊。城內重要建築的佈置仍是以四坊為基礎,東安坊有社稷壇、縣儒學、崇文書院、府城隍及臺灣府署;寧南坊有府儒學、東海書院;鎮北坊有縣城隍、臺灣縣署、總鎮衙及城守營等軍事機關;西定坊較繁華,有不少民間的廟宇及商業街。

  日據時期,曾多次進行“市區改正”,建設下水道及開闢新道路。並由於車站設于東方,都市因而向東區發展,逐漸擴大原有的市區範圍。隨著近海陸化作用,臺南與安平間形成大片土地,市區逐漸相連。日據時期臺南最明顯的中軸線是“臺南驛(今臺南車站)=明治町(今中山路)=臺南州廳(今臺灣文學館)=末廣町(今中正路)=臺南運河”,可説是臺南市的主幹,也是商業精華區所在,同時取代清代最繁榮的民權路一帶。

  戰後,中山高速公路掠過臺南市東側,在仁德鄉及永康市設有交流道。因交通便利,使得過去地處偏僻的東區及永康市快速增加大量人口,並分別成為臺南市及臺南縣人口最多的一區。戰後都市發展多延續日據時期即已擬定的都市計劃,例如40米公園道(今林森路、健康路、夏林路、東豐路)等。除公園道外,臺南尚有一處外環道係由永康市中華路、中華東路、西路、南路、北路所圍成的環狀區域,可算是臺南都會中心。在圈外的安南區、南區南部、老安平區則仍維持舊有的聚落型態。值得注意的是安平區分為新、舊兩區,新安平區為近代形成的海埔新生地,早期魚塭片片,但在1997年10月1日成為臺南市政府新址,人口及建設得以快速發展,是臺灣全島人口遷入率最高的幾區之一。但由於交通及商業地位仍遠不及舊城區,目前偏向住宅機能。

  臺南市目前基本上仍維持單核心發展的都市空間結構,核心區約略位於成功路、金華路、健康路、北門路所圍繞的區域。雖然在都市擴張的過程中,許多既有聚落被併入發展區,但其規模均不足以和核心區相匹敵。目前臺南市都市發展政策有意改變此結構,朝多核心方向發展。例如,過去的二期重劃區,近年來也已有相當的發展。而政府的有關單位也已逐漸傾向把臺南市附近週邊的保護區做土地變更並允許開發使用,如變更有成,將有望使二期重劃區與臺南縣仁德鄉擁有如同永康地區的發展規模。如此可見,臺南市的都市發展除了以本來既有的都市規模來進行發展之外,臺南市與臺南縣的共同發展將會更加熱絡。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