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位於嘉南平原的南端,是臺灣第四大城市。面積175平方公里,人口74.1萬人(2001年底)。下轄分為東、南、北、中西、安平與安南6個區。
臺南市是本省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曾是臺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早期的省城,因而有“府城”之稱。也是一個文化古城,歷史古跡眾多。更是臺灣三大宗教中心,佛教、天主教與基督教勢力龐大,計有寺廟166座,基督教堂與天主教堂40多座,其中,主張“臺灣獨立”的長老教會約有1萬教友,可影響的票數在2-3萬之間,是民進黨的有力支援者。
臺南市經濟不算發達,工業主要以制糖工業、化學工業、水産加工和小五金製造業為主。
臺南市大地方派系並不明顯,只存在較小勢力的地方派系。政治勢力主要是國民黨與黨外勢力的爭奪轉為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大政黨的抗衡。
一、地方派系概況
臺南市一直沒有影響較大的地方派系,但仍存在許多小派系,並隨歷史的變遷,地方派系不斷衰亡與變化。臺南市先後有安南派、辛派、黃派、文協派、林派、葉派、歐派、王派、蘇派等。
安南派--辛派--黃派。安南派原以辛文炳與黃業為首,因兩人皆出身於安南區而得名。主要勢力在臺南市第二(及六、七)信用合作社、省合作社聯合社與第一銀行。後來該派分裂為辛派與黃派。
辛派是最初領導人也是辛文炳。辛文炳,日本明治大學法學部畢業,曾擔任臺南市第一屆議會副議長與第二、三、四屆議長,並在第四屆縣長選舉中獲國民黨提名當選,後又當選一屆增額“立法委員”。此後,他逐漸退居幕後,成為臺南市政壇一位地方老大,長期在臺南市地方政壇發揮影響力。在1996年臺灣領導人大選期間,國民黨候選人李登輝在臺南市的競選總部主任委員就是辛文炳。現在該派已不復存在。黃派代表人物也是安南派創始人之一的黃業,其勢力主要在臺南市農會與合作金庫,現在勢力已不復在。
葉派。以葉廷珪為代表,是一股在野勢力。其地方勢力主要在臺南市第六、十信用合作社與華南銀行。葉畢業于日本明治大學法學部,日據時期曾擔任臺南市議員。光復後,在1950年舉行的第一屆臺南市長選舉中,國民黨籍的葉經兩輪投票擊敗黃百祿當得第一任民選縣長。後來,他又以黨外身份當選第三屆與第五屆縣長,顯示了其在地方強大的實力。
王派。以王奕棋為代表。其力量主要是王奕棋任市議會議員及第八任議長時所建立起來的。勢力主要在臺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
蘇派。以蘇南成為代表。蘇南成畢業于成功大學,于1968年當選第七屆市議員,並因揭發“弊案”而名聲大噪,在政界暫露頭角。蘇南成在第七屆市長選舉中因未獲國民黨提名,便退黨競選,敗給張麗堂,但仍當選第八屆市議員。後來他東山再起,加入國民黨,當選第八、九屆市長,後又出任“國大民代表大會”議長,又因推動“修憲”引發政壇極大爭議,被國民黨開除黨籍。在2002年臺南市議會選舉中,當選市議員。
文協派。也稱國際扶輪社派,是早期日據時代的一批文協會人士組成的一股力量。以韓石泉與沈榮為核心,其勢力主要在臺南市第一、二、三信用合作社及臺南蔗民信用合作組合、臺灣銀行、合作金庫等,現已不復存在。
林派。以林全義與林全興兄弟為代表。其勢力範圍主要在臺南市第五、七信用合作社及臺南市興南汽車客運公司、臺南市汽車客運公司。林全興曾任臺南市第五屆副議長及第六屆議會議長。前省議員林南生是林派的新生代表人物,曾任多年市議員與第十二屆副議長。林南生在1993年市長選舉中因未被提名而違紀參選,被國民黨開除黨籍,但在臺南市仍有一定勢力。林後又重回國民黨,當選第五屆“立法委員”
張派。代表人物為張麗堂。儘管在臺灣的文獻中,未有將張麗堂作為一個地方派系。但事實上,張麗堂在臺南市形成一股重要政治勢力。張麗堂畢業于臺南師範學校,後考入中興大學法律系。60年代末開始向政壇展,並當選第七屆市長。張麗堂後來擔任“行政院研考會”副主任、省政府委員、民政廳長與“國大代表”等,仍是臺南市地方實力派人物。
施派。施明治當選第十屆市議員開始進入政壇發展,後又當選第八屆省議員,在任兩屆市長期間,逐漸建立了自己的班底,形成一股政治勢力。在2001年“立法委員”選舉中,雖未當選,仍獲得近1.6萬張選票,顯示在臺南縣有一定實力。
另外,民進黨在臺南市也出現不同的派系或勢力。一是蔡介雄領導的美麗島係。二是“立法委員”黃昭凱等人所主導的新潮流係。三是張燦洪領導的“臺獨聯盟”。在1993年第十二屆縣長選舉中,民進黨提名蔡介雄,但未被提名的民進黨郭倍宏仍違紀參選。在1995年“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的美麗島係與新潮流係為爭奪票源展開激烈競爭。在2001年市長選舉中,再次出現三人競爭的局面。
二、地方權力之爭
地方行政大權仍集中在市長手中,因此市長一職成為各種政治勢力爭奪的首要目標。
在60年代前,臺南市政壇兩支重要政治力量應數葉廷珪領導的辛派與辛文炳領導的辛派。在1950年舉行的第一屆臺南市長選舉中,國民黨籍的葉廷珪經兩輪投票擊敗黃百祿當選第一任民選市長。在第二屆市長選舉中,葉廷珪在黨內提名時失敗,退黨競選,敗給國民黨提名的楊清。在第三屆市長選舉中,葉廷珪再次與國民黨提名的楊清展競爭。結果,葉終於以無黨籍身份當選,成為臺南市歷史上第一個黨外市長。在第四屆縣長選舉中,葉又與國民黨提名的市議長辛文炳爭奪縣長大權,不敵辛派的辛文炳。在第五屆市長選舉中,葉又捲土重來,與國民黨提名的黃業競爭,葉再度獲勝。葉當選市長後,又重新加入國民黨。在第六屆市長選舉,國民黨提名的林錫山擊敗葉廷珪當選。但林錫山只是一個過度性的人物,未建立自己的政治班底,很快退出政壇。
在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政治民主化之前,臺南市政壇進入一個張麗堂與蘇南成的爭權時代。1967年,張麗堂獲國民黨提名競選省議員失敗。1972年,國民黨又提名張麗堂競選第七屆市長。同時另一位政治新星蘇南成逐漸崛起。蘇南成未獲國民黨提名,便退黨競選。在國民黨的支援下,張麗堂當選市長,蘇南成落敗。在第八屆市長選舉中,蘇南成再次與國民黨提名的張麗黨展開激烈競爭。蘇南成終於當選,成為臺南市第二位黨外長長。敗選的張麗堂則轉往省政府與國民黨“中央”發展。蘇南成當選市長後,態度改變,與國民黨關係逐漸修好,與原來的黨外朋友漸行漸遠,但尚未重新加入國民黨。在第九屆市長選舉中,蘇南成仍以“自由人士”身份參選,國民黨為拉籠蘇南成,未提名候選人,而採取開放競選,結果國民黨內有王奕棋、林永發、林三和三人參選,自然敗給蘇南成。蘇南成連任市長後不久,重新加入國民黨,並在未滿任期前被掉任高雄市任市長。
在第十屆市長選舉中,國民黨提名林文雄競選,並順利當選。到第十一屆市長選舉,佃農出身的施明治在黨內初選成功,並最終當選市長。在第十二屆市長選舉中,共有5人參選。其中未被國民黨提名的林南生違紀參選,對施明治造成相當大的壓力,同時面臨民進黨的蔡介雄挑戰。結果,施明治大勝,較林南生高出10.5萬選票,較民進黨的蔡介雄高出5.5萬選票,成為臺南市第一位連任、也是唯一連任的國民黨籍市長。在這兩屆市長選舉中,施明治的家鄉安南區拿下6.3萬多票,成為勝利的關鍵。同時,在國民黨“黃復興黨部”的全力支援下,軍眷村大多支援施明治。
在1997年第十三屆市長選舉中,臺南市出現多家爭雄的局面,市長候選人超過競爭激烈的臺灣第一大縣-臺北縣,計有7位候選人,足以顯示臺南市政壇權力爭奪之激烈。七位市長候選人分別是民進黨籍的張燦洪、國民黨報準參選的林南生與陳榮盛、無黨籍的許添財、自行參選的林壽宏與退出國民黨參選的方金海、新黨的高家俊。他們各有自己的勢力。大致可分為三個大勢力:一是新黨(高家俊),依靠新黨的基本支援群眾。二是民進黨(張燦洪與無黨籍的許添財),許添財雖是無黨籍,但選民與民進黨的支援者較為重疊。前“臺獨聯盟”主席張燦洪有民進黨群眾的支援,許添財獲安平區與區內工商業的支援。三是國民黨(包括報準參選的林南生與陳榮盛、自行參選的林壽宏與退黨參選的方金海)。林南生是現任省議員,獲得5個“中央”民意代表及房屋仲介業者80多個工商團體支援;陳盛榮是現任省議員,扔有家族勢力及臺南市文教基金會成員的支援;林壽宏是中華醫事專科校長,獲文教團體與區裏莊腳的支援。在最後關頭,國民黨重點支援林南生,卻引起陳榮盛的強烈不滿與反對。選舉結果,張燦洪在國民黨分裂選舉中漁翁得利,以11.6萬張選票當選,民進黨第一次成為臺南市的執政黨,國民黨再次輪為在野黨。
國民黨的失敗主要是內部派系之爭與不能有效整合所致。在確定候選人初期,國民黨開放自由選舉,後又改為核準林南生與陳盛榮報準參選,最後又重點支援林南生,進一步造成國民黨的內部分裂。加上國民黨黑金政治的不良影響(林南生向銀行超貸被移送法辦尚未結案、四年前違紀參選市長引起黨內的不滿、現任市長施明治與國民黨臺南部市黨部主任李聰熙兩人被質凝涉及一起弊案等)與國民黨執政大局的不得人心,在選舉中大敗成為必然。
在2001年第十四屆市長選舉中,競爭也十分激烈,有6人參選,分別是民進黨提名的許添財、因官司纏身而未獲民進黨提名的現任市長張燦洪、國民黨提名的陳榮盛、前市長蘇南成、曾任臺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及民進黨市議員林易煌與前建前中學校長陳源奇。儘管民進黨陣營有3人參選,泛藍陣營只有國民黨推出的陳榮勝1人參選,但在民進黨大票倉之稱的臺南市,民進黨提名的許添財戰勝國民黨的陳榮盛,當選市長,繼續維持民進黨在臺南市的執政權。
三、地方政治生態的變化
臺南市的政治生態從國民黨與黨外的對抗逐漸發展為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大黨抗衡、多黨競爭與地方派系相互制衡的格局。
民進黨在臺南市的勢力由黨外發展而來,基礎雄厚。臺南市一直就是反對色彩比較濃的地方。臺南市第一任民選市長的國民黨葉廷珪後來變為黨外,算得上臺南市黨外的先驅,是臺南市上期的政壇風雲人物。曾與蘇南成合作後又分手的蔡介雄也是臺南市早期另一個典型的黨外人物。1968年,30歲的蔡介雄就當選省議員,並先後連任七屆省議員,成為臺南市政壇的長青樹,也成為臺南市黨外的重要代表。
民進黨成立後,吸引了原有的黨外力量,在臺南市的勢力發展迅速。在地方權力中心爭奪中,民進黨經過三屆市長選舉的努力,終於在1997年第十三屆市長選舉中取得執政大權,並於2001年連任第十四屆市長。在市議員選舉中,民進黨當選席次由1994年第十三屆的5席增加到1998第十四屆的10席,得票率從18.5%上升為22.8%;在2002年第十五屆市議會選舉中,民進黨繼續保持10席。其中在1997年市議長選舉中,原被看好的國民黨候選人前市長施明治敗給民進黨支援無黨籍的黃鬱文,民進黨首次取得議長大權。在“中央”民意代表選舉中也不斷有所進展。在1995年第三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得2席(民進黨主席施明德與暫時退出民進黨的許添財);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獲得6席中的4席,分別為王幸男、李俊毅、蘇煥智與葉宜津,民進黨得票總數為20萬票,得票率為40.3%;在2001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民進黨提名的唐碧娥、王幸男與賴清德全部當選,得票率也為40.3%。若加上臺聯黨的1席(錢林慧君),泛綠陣營總計有4席,得票總數為16.9萬,得票率為51.6%。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代表民進黨的陳水扁更拿下19.1萬票,得票率為46.1%,充分顯示民進黨在臺南市重大單一選舉中的強大實力。
國民黨在臺南市的力量在衰落,泛藍陣營在臺南市處於劣勢。臺南市的國民黨政治力量一直較為分散,不斷有人退黨與以個人為中心的政治結合。在1997年與2001年兩屆市長選舉中,國民黨連續兩次失去執政權;在1998年與2002年市議會議長選舉中又接連兩次失去了議長大權。國民黨在市議會的勢力也在下降。在1998年市議員選舉中,國民黨取得41席中的19席,與上屆持平,得票率均為43%左右;在2002年市議員選舉中,僅得14席,加上親民黨的3席,也只有17席。
在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得到6席中的3席(分別為方醫良、洪玉欽、週五六),總得票數為26.4萬票,得票率從上屆的51.8%上升為52.9%;在2001年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中,國民黨僅獲得2席(林南生與王昱婷),總票數不足8萬張,得票率僅為24%。同屬泛藍陣營的親民黨與新黨未獲一席,整個泛藍陣營獲得近13萬張,得票率為39.6%,是各縣市當中最低的縣市之一。在2000年臺灣領導人選舉中,國民黨的連戰與獨立參選的宋楚瑜分別得到10.8萬與11.4萬張選票,得票率分別只有25.9%與27.5%,合計為22.2萬張與53.4%。
總體看,臺南市泛綠陣營總體實力不如泛綠陣營,但泛藍陣營仍有23萬選票左右與約50%的得票率,若整合順利或成功,仍有與泛綠對抗的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