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淡水風情

  時間:2008-05-04 10:24    來源:華夏經緯     
 
 

 
    淡水地處淡水河出海口,為北臺灣開發史上的一處重要聚落。這裡原是凱達格蘭人的世居地,17世紀時,漢人逐漸移入開墾,並歷經西班牙、荷蘭、英國、日本等國佔領統治,留下不少中西並陳的人文史跡;儘管人事更疊,而不變的是山與海,有此一説,淡水背後雄峙蒼茫的大屯山脈,便是16世紀讓葡萄牙水手讚嘆“福爾摩沙”的緣起地,繁忙的渡船頭、搖曳的船隻、絢爛的夕陽,更是淡水數百年來不變的印記。
   
    尋訪老街
    今天的臺北人時興到淡水找舊情,儘管新式樓房林立,但位於淡水捷運站西側的中正路、重建街、清水街等老街一帶,猶可見古早式的雜貨舖、米店、布店、竹編漁具店、針線鋪;窄巷聚成的老市場裏一片擾攘,攤攤賣蔬菜果肉、傳統糕餅、面攤小吃的小販延伸數條街巷,小吃店裏還燒著古早式的大灶,三級古跡龍山寺則被重重包夾在市場中間。
   
    這片以福佑宮碼頭為起點,沿中正路往山丘地帶延伸的密集巷街,為乾隆以降渡海漢人的聚集區。窄窄的重建街、清水街階道兩旁,至今猶留有不少磚造老店舖。而座落期間的數座老廟宇,更反映出本地的開發史:最古老的福佑宮相傳始建於18世紀清雍正年間;19世紀,文昌祠、龍山寺、興建宮等紛紛落成;20世紀初,聚落中間則出現了規模突出的祖師廟。
   
    今日漫步在坡道間,造訪一座座長年煙薰的老廟,踏過石階上的斑斑苔蘚,先民的生活點滴猶躍然眼前。
   
    淡水暮色
    淡水港在日據以後漸漸淤塞,基隆港的興起更讓淡水港相形失色,喪失了貨物吞吐功能後的淡水,於是沒落成為一座地方小漁港。然而淡水海岸最出名的還是暮色,黃昏時分,落日染紅河面的一景,早已被無數個畫家咏嘆。整條淡水河口沿岸山坡、河堤都可賞景,然因交通與飲食之便,賞夕照的人潮多集中在捷運站到渡船頭的河堤一帶。
   
    渡船頭有渡輪來往淡水及對岸的八里,許多人登船隻為享受盪漾河上的一番樂趣。從船上,清晰可見淡水河岸沼澤地大片叢生的紅樹林保留區。這裡是臺灣面積最大的水筆仔純林,也是鳥類覓食的天堂。
   
    美食美味
    淡水歷史悠久,也發展出多款多樣的飲食風貌。海鮮大餐是漁村不可少的一大佳肴,緊臨海岸的中正路上便有眾多海鮮餐廳林立,其中以價廉物美的海風餐廳最愛歡迎。“海風”是淡水老字號的海鮮餐廳,其招牌菜為螃蟹炒蛋,成塊的新鮮螃蟹先油炸,再與鴨蛋黃大火快炒,蟹肉的鮮美與佐料的獨特滋味,是這道佳肴聞名的原因。此外,海瓜 子、文蛤、珠螺……亦為每家必備的美味。
   
    小吃方面,淡水魚丸、魚酥、鐵蛋、阿給等最膾灸人口。昔日討海的淡水人總把吃不完的魚加工,做成魚丸、魚酥以便保存,中正路兩旁林立著許多魚丸、魚酥店,其中不乏歷史悠久的老店,如德裕魚丸、可口魚丸、味香魚丸、許義魚酥等,各家做工略有不同,但新鮮則是共同特色,魚丸口感實在、魚酥鹹腥酥脆。中正路滬尾文物館對面有條小巷直通渡船頭,有名的渡船頭魚丸(可口魚丸)、肉包店和阿婆鐵蛋就在巷子的右側,這裡的魚丸是以上等鯊魚和魚漿摻少許太白粉和水做成,入口堅實又脆,肉包也以古法製成,不摻一點酵粉,相當可口。耐人尋味的“鐵蛋”則是滷蛋反覆鹵制,最後蛋白縮成薄薄的黑色韌皮,氣味香醇,但想要咬動它,還真得費把勁才行。阿婆鐵蛋已有30多年曆史,是淡水小鎮最知名的小吃之一,口感獨特,令人難忘。
   
    “阿給”這個耐人尋味的名字是從日文而來,原創老店位於真理街淡水國中舊大門旁,如今則滿街都可看到。其做法是油炸豆腐皮中塞滿粉絲,再糊上魚漿,蒸過後澆上食注開特製的辣椒醬,便成了這道風味特殊的小吃。
   
    集美食、小吃、老街為一身的中正路,至今仍是淡水最熱鬧的一條街,近來年更因不少古董店及民藝品店進駐,也營造出民俗色彩與懷舊風味。
   
    祖師廟
    地址:清水街87號
    電話:(02)2621-2236
   
   
    淡水祖師廟與萬華祖師廟,同奉一尊黑面祖師爺;祖師爺據説相當靈驗,還會以掉鼻子來預言地方災難,因此為淡水人最重要的信仰中心。
   
    三協成餅店
    地址:中正路81號
    電話:(02)2621-2177
    營業時間:07點半-21點 
    淡水著名的老餅店,手工制的油蔥糕、金棗糕、芝麻酥,黑糖鳳梨糕等皆料美味濃,口感紮實,散發著濃濃的古早味;此外,店中也陳列不少制粿模具,讓人重溫早年的鄉土情趣。
   
    乘車風向標:


    1.搭乘捷運淡水線至終點淡水站下車。
    2.由臺北市塔城街搭往淡海的指南客運,或由臺北市公園路搭往淡海的新店客遠,在淡水站下車。
    3.由基隆火車站旁搭往淡水的臺汽客運。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