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花博兩樣情 更需要“美麗的力量”

時間:2010-10-18 12:46   來源:台灣網

  “2010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16日是第二階段試營運的第一個週末,一個上午涌入6千人。儘管跟第一階段試營運時,單日最高入園人數高達25000人相比,情況已改善許多,但熱門展館如夢想館、夢想劇場,還是至少要排隊一個小時以上才能進館。臺灣《中國時報》17日發表社論指出:較之民眾爭相擠進展館參觀花博,五都選舉攻防戰中的花博則是完全不一樣的另一個故事——花博兩樣情,似乎具體而微地呈現出臺灣的多元價值與社會情緒。

  社論説,從臺北新生高弊案延燒的臺北花博案,已經成為這次臺北市選舉的主軸,並且與高雄凡亞比風災共同成為五都選舉的指標案,“北花博、南凡亞比”牽動了藍綠五都大選的民調與選戰策略。不過,較之高雄的凡亞比風災,臺北花博的狀況顯然複雜得多,戰場更廣且戰線更長。凡亞比風災可以很清楚甚至很簡單的聚焦于“陳菊消失的那兩個小時在做什麼”,不過,這已經是一個過去式了,是與非、對與錯、陳菊做了什麼與沒做什麼,老實講,在9月19日那天就定格了。

  但臺北花博不一樣。花博從為什麼要舉辦到怎麼樣舉辦,都還沒有吵完,更何況,花博還沒有真正開始,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能夠事先完全預測。民進黨政治人物拿放大鏡加顯微鏡檢視花博一舉一動,更讓主辦花博的臺北市政府陷入了動輒得咎的窘狀,不管怎麼做都會招來批評與不滿;就選舉來説,花博地雷處處,凡亞比哪有得比。

  例如,試營運的主要目的在於測試,花博“測試計劃”分為四階段,本來是採邀請制請各界義工、志工、園藝、花藝團體參與體驗,看看有什麼問題、意見和建議,可以提出來作為正式營運的參考。不過,由於試營運時臨時出現的散客很多,入園人數激增,也引來怨聲連連,指責花博交通設施不週全者有之,不滿花博試營運採邀請方式根本就是圖利少數人有之。

  社論指出,16日試營運時,一些民眾抱怨看12分鐘的動畫卻要排隊一小時,説實在的,要維持品質與安全,很多展覽都會有留園人數的限制和場次的安排;做為文明城市的文明市民,臺北人應該沒有那麼難理解排隊與等待的必要,這是遊戲規則之一。無可避免地卻是,民眾的抱怨總是一次又一次的讓政治角力找到爆點,而選舉又放大了也激化了各種政策與活動所引發的意見、不滿甚至於對立的情緒。花博至今真是負面消息不斷。

  雖然因為花博而被“流彈”掃射到的花農、園藝工作者、建築師與各個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也曾紛紛就其專業領域發表聲明與説明,不過,似乎目前還是不敵政治領域掀起的層層波濤。因此,在距離花博正式營運僅3個星期的此刻,在部分政治人物和政治名嘴眼中,“臺北花博”的後面總還是如影隨形地跟著“弊案”兩字,而難以從臺北花博中感受到太多城市與臺灣的光榮,也難以理解這場花卉盛會所要傳達的“園藝、科技、環保”理念。

  臺北能夠爭取到舉辦這次的國際花卉博覽會,是因為臺灣花卉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因此,雖然花博在臺北舉行,實際上這個重量級的活動是臺灣多年來的努力所建立的實力促成,臺北幸運地得到了臺灣的托負,有機會成為一個展現美麗與文化軟實力的舞臺,自當珍惜也當全力以赴。臺北花博不應該被視為只是臺北市的活動,就像當初高雄舉辦世運時,被認為是整個臺灣的盛事一般;主辦城市臺北應該要爭取也協助其他縣市有更多投入及參與花博的機會。

  社論最後説,老實講,臺北花博想要創造更大的成功,實在難以寄望反對的政治力量“高抬貴手”,因為在民主政治裏、在大選之前,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無論有多少反對的力量,臺北終究已經取得主辦權、花博也開展在即,很多民眾正用著有別於政治競技場上的冷酷與挑剔的高度好奇與熱情參與,表達出另一種對待臺北花博的態度;臺北花博最珍貴的資産是臺灣的花卉與園藝實力,最大的支援來自於無數民眾的期待與支援─臺北花博想要擺脫弊案的聯想與陰影,確實只能靠“美麗的力量”:真心誠意地感謝臺灣這塊土地所孕育出來的美麗環境,以及無數人一路以來的辛勤打拼和努力;期望透過臺北花博加值、串連並且發揮臺灣美麗。

編輯:李典典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