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北車站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線、臺灣高速鐵路、臺北捷運藍線與紅線的鐵路車站,不但是臺灣最繁忙的車站之一,也是目前大臺北地區最大的交通樞紐,每日進出人數達40萬人次以上。
此外,臺北車站曾為臺灣鐵路管理局淡水線的端點站。臺灣桃園國際機場捷運也將以臺北車站為端點站,連接市區與臺灣桃園國際機場。
車站構造
車站主體為地上六層、地下四層建築;一樓大廳東、西、南、北各有三個出入口。地下一樓為穿堂層,北側與中山地下街、臺北地下街連通;南側與誠品捷運商場、新世界購物中心連通。臺鐵月臺層位於地下二樓,共有四個島式月臺,九線軌道;其中的二個月臺,四線軌道已轉移給高鐵使用。
捷運藍線、紅線的二個島式月臺分別位於地下第三、四層;地下第二層則為進、出站與兩路線間轉乘穿堂層;地下第一層與誠品捷運商場連通,並有8個出入口。出口6原本與壽德大樓地下商場連通,但商場改為健身中心後即不再連通,現在另外與臺北凱撒大飯店Metro A8地下美食街連通;西側與站前地下街、臺北新世界購物中心連通。
機場捷運車站預定興建於車站西側停車場以西空地,月臺將位於地下第三層,並預定設置電動步道,連通車站主體建築地下第一層(穿堂層)。未來計劃與興建中的捷運綠線(松山線)北門站間,也計劃可以經由地下街相互連通。
利用狀況
車站主體建築地址為臺北市中正區北平西路3號,位於北平西路(車站段已轉作廣場用地),承德路、市民大道(鄭州路)與公園路所包圍的區塊,其他周邊主要道路包括忠孝西路、中山北路等。車站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平面與地下停車場;南側為“站前廣場”。
臺鐵售票處與列車動態顯示板(TIDS,主要使用電動告示牌)設于車站主體建築一樓中央挑高大廳;二樓原為“金華百貨”,因承租商積欠租金而遭強制結束營業,目前已重新與經營微風廣場的三僑實業簽約,于2007年7月重新開幕;三樓以上則由臺鐵總局的綜合調度所行控中心等單位使用。
由於過去並未預留空間供高鐵月臺與軌道使用,因此原本台鐵所使用的四個月臺中,南側的第一、第二月臺已依政府與臺灣高鐵公司間的合約移轉給高鐵使用。第三、第四月臺仍由臺鐵使用,前者為縱貫線下行(南向)月臺,後者為上行(北向)月臺。臺北車站屬於臺鐵車站等級中的特等站,目前亦為高鐵路線北端起迄點站。
捷運車站代碼為R13/BL7,地址為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1段49號。紅線與藍線車站分別位於車站主體建築的東側(公園路)與南側(忠孝西路)。由於紅、藍線月臺層間並未重疊,因此必須經由地下第二層的穿堂層前往轉乘另一路線;紅線車站北端,地下第三層的穿堂層亦設有臺鐵的簡易售票處與剪票口,方便相互轉乘;未來機場捷運(車站代碼為A1)與捷運紅、藍線間的轉乘,則預定以站外轉乘方式處理。高運量捷運路線行車控制中心位於地下第五層,車站主體建築隔著市民大道的東北側。
由於南港線(藍線;與板橋線合稱“板南線”,目前唯一東西向捷運路線)、淡水線(紅線,目前可與中和線/新店線直通)交會,轉乘的乘客眾多,加上其他轉乘臺鐵、高鐵、國道客運或市區公共汽車者、聚集于附近眾多補習班的學生,以及站前商圈假日的人潮,使得捷運車站在平日尖峰時段與例假日部分時段感覺較為擁擠,因此已裝設半高式月臺門,以確保乘客安全。
車站周圍的道路有多達三、四十條市區聯營公共汽車路線行經並設站,可以搭乘前往臺北縣、市大部分地區。多間國道(高速公路)客運業者原本也都在車站西側區域及北側的承德路上,設立路線端點站,目前已經集體遷至市民大道、重慶北路與延平北路間的國道客運總站(國光客運臺北東站、西站除外);未來則計劃于車站主體建築西北側,承德路與市民大道間的“交九”用地興建大型客運轉運站。 此外,目前臺北市政府亦有“中央車站與中央公園整體規劃設計案”,計劃將臺北車站(即方案名稱中所指稱的“中央車站”)周邊與“中央藝文公園”預定地(大致為華山貨運站舊址)一併進行整體規劃。
旅客使用量方面,利用本站乘車的臺鐵旅客,平均一年約15,600,000人,居於所有臺鐵車站之冠,此外也是旅運量最大的臺北捷運車站。若再加上高鐵乘客、地下街的人流等,每日進出人數更高達40萬人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