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九族文化村

  時間:2008-07-21 14:01    來源:華夏經緯     
 
     九族文化村緊臨中外聞名的日月潭,佔地約62公頃。打著“到九族不必到迪尼斯”的宣傳廣告,九族文化村遊憩設施十分豐富,無論是人文景觀或遊樂設施,九族都有可觀之處,是一處結合觀光、遊憩、文化及教育的多元化旅遊點。
   
   村內分為水沙連歐洲宮廷花園、歡樂世界、九族山地文化村等區域,各有不同特色。位於園區入口的水沙連歐洲宮廷花園,是一座歐式景觀花園、水沙連麗宮、花園鐘樓及義大利羅馬雕像散置其中,間以如茵綠地相連,處處可見精心佈置的花圃,流露歐洲宮廷花園的典雅氣息。
   
   歡樂世界則是全村的遊樂中心,由英、美、德、荷、意、瑞士六國進口的遊樂設備,保證讓人玩得痛快淋漓:馬雅村以中美洲馬雅文化為主題,建有蒂卡爾第一號金字塔神廟、帕倫克王陵、斯匹希爾宮、拉柏納拱門等馬雅文化代表性建物;入口處的面具館,展示400多件世界各地的土著面具;而矗立其中,高達33.8公尺的憑吊式雲霄飛車——“馬雅探險”,更是全村焦點。阿拉丁廣場擁有面積數千坪的大型室內遊樂場,採集迪尼斯樂園的精華,除了世界級的室內雲霄飛車——太空山、令人喘不過氣的夏威夷巨浪、挑戰驚嚇指數的海盜船,和侏羅紀探險、水上行舟外,還有勞期萊斯級的威尼斯音樂馬車、單軌電車、皇家火車等,刺激驚險。此外,“星際旅遊”及“超時空劇場”,則以尖端科技帶領遊客進入太空世界、觀賞未來電影;高速冒險的金礦山,讓你享受前所未有的刺激;UFO則是全島最高、速度最快的一座自由落體遊樂,都是年輕人的喜愛。
   
   山地文化村是九族文化村早期的重要主題,以呈現臺灣各族原住民的原始部落建築及文物為主,讓遊客對原住民文化有更深一層認識,其中包含雅美、阿美、魯凱、卑南、布農、排灣、賽夏、鄒、邵、泰雅等族,其村落建築皆依專家考證所建,各有不同的特色。在這裡還可以看到蘭嶼雅美族人傑出的造船技術;母系社會的阿美族人特有的生活方式;竹、苗一帶賽夏族人竹編工藝;屏東霧臺、高雄茂林的魯凱族,在木雕工藝上出類拔萃的表現……。
   
   表演劇場是整個文化村相當重要的一環:娜魯灣劇場中還有原住民傳統歌舞表演,石音劇場則有邵族幾近失傳的杵音歌舞,建築裝潢大量採用排灣族圖騰的文化廣場,則安排了各族豐富多元的祭典舞蹈,同時各部落中都有雕刻、織布等不同的技藝表演,以及山地傳統食物提供遊客品嘗。雖統稱為原住民,其實各族都有不同的生活及建築特色,差異性極大,園區以生活化的立體形態展列,讓遊客經由現實建物、手工藝現場展演,對各族文化有更深的體認,是相當豐富的知性之旅。
   
   娜魯灣劇場
   娜魯灣劇場是文化村內最大的表演場所,可以觀賞到原住民熱情豪邁的歌舞表演。位於水池中央的表演舞臺,露天的階梯式觀眾席,讓遊客更能感受到原住民藝術的自然風貌。
   
   排灣族
   排灣族分佈于中央山脈南端,和魯凱族同樣有嚴格的社會組織和出色的藝術天份。排灣族的住屋以石板構築,門楣和室內常雕有精美的圖案及祖先形象,因排灣族人特別敬重百步蛇,所以百步蛇圖案也常出現其中。
   
   賽夏族
   
   古稱“獅設族”,分佈地域較為狹窄,主要在新竹、苗栗一帶的山區。因與泰雅族及漢人混居,故住屋形式較為複雜,但大部分以當地山區的竹材為主,少數亦以土角建築。住屋附近建有畜舍及穀倉,首棚及獸骨架設在部落祖靈祭司祭者家附近。
   
   阿美族
   古稱“邦查”,是臺灣原住民族中最大的一族,多分佈在花蓮、臺東一帶的平原上。建屋的材料以堅質的木料、竹子及茅草為主,建築形式則為平地式,因為很早便進入定耕的生活方式,所以家家都設有穀倉,而在主屋旁,還建有農具室及牛舍、豬舍等。
   
   卑南族
   
   卑南族分佈于臺東卑南一帶,共有8個社,早期稱為“八社番”清朝時因協助平靖朱一貴余黨,受封為“卑南大王”。卑南建築中較為特殊的是“會所”,又分為少年會所及青年會所,分別作為族中少年及青年教育場所,以塑造其勇敢的武士精神。此外,每一世系及氏族有一間靈屋,作為祭族靈之用。
   
   魯凱族
   魯凱族分佈于中央山脈南段,有嚴格的社會階級制度,且頗富藝術天份。魯凱族也有和卑南族類似的會所建築,同樣作為青少年的教育場所。住屋則以石板、木材、竹材等建成,而頭目住屋門口的桁樑上可雕飾花紋,屋前並建有司令臺。部落中的廣場上立有一座大鞦韆,以作為結婚或豐年祭時用來擺蕩祈福。
   
   布農族
   
   布農族分佈在中部山區,以狩獵及燒墾遊耕維生,是典型的高山民族。為了尋找新的獵場及耕地,布農族人不斷移動著,因此建屋多就地取材,且因家族成員較多,所以住屋都比較大。室內前面三分之一的部分為床舖,中間為走道,後面三分之一則為穀倉,走道末端各設火爐一處,門前詹下多置有獸骨架,而首棚則設于頭目住家前。
   
   鄒族
   早期文獻上多稱為“曹族”,分佈于南投、嘉義、高雄的部分山區。鄒族的社會以“會所”為部落的中心,除了作為召集部落會議的場所,平常也用作青年訓練所,凡是已成年的未婚青年都集中住宿在會所,會所中並懸挂有敵首籠和火具箱,以存放“出草”時使用的火具及獵回的人頭。
   
   泰雅族
   
   以編織精巧見長的泰雅族,主要分佈于臺灣中北部的山區,北起烏來,南至萬大,是原住民中分佈最廣的一族,故住屋形式及建材也因地域而有所不同。其常用的建材有石板、木頭和竹子,基本形式有“豎穴式”及“平地式”兩種,每戶只有主要住屋一間,旁邊建有架高的穀倉,穀倉底部以木板設置“防鼠板”。部落入口處以木頭或竹子架設防衛性的瞭望臺,因為早期有獵頭的風俗,故頭目住屋前還設有“首棚”。
   
   雅美族
   又稱“達悟族”,居於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島上,為防海上強風侵襲,住屋多為沿坡地而築的半穴居形式,四週並以卵石砌成矮墻;住家附近並有置放船隻的“船屋”,是雅美住屋的一大特色。
   
   乘車風向標:
   1.由臺中市綠川東街搭往九族文化村的仁友客運,于九族文化村站下。
   2.由埔裏搭往九族文化村的南投客運,于九族文化村站下。
   
   補給小站:
   各族文化區內亦有販賣原住民美食,如奇那目(情人卷)、依吉蜜(烤地瓜)、阿拜(小米勇士包)、小米酒等。園區另有多處的賣店,販售各種紀念品、藝品及特産等。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