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市區周邊及近郊
基隆文化中心的現址原為小山丘,日據時代于山丘上建有公會堂,與今日的市政府建築相鄰;進入民國時代之後,又在同位置上擴建為中正堂。1980年代前後,市政府為了建造現在的文化中心建築,才將這座小山丘夷平。日據之前,這一帶稱鱟穴仔埔,有相當數量的鱟在此生活,據説天氣變化時,鱟群會離水爬到陸面。現在基隆內港的東岸與西岸之間本是礁岩密布,最大的兩座,各取名為鱟公及鱟母以為相配。日本人築港時將這些礁岩全部炸除,而有了現在廣闊的港灣。
在火車站前的小艇碼頭有遊艇提供遊覽基隆港的服務,在此還可以搭遊艇出外海至基隆嶼一遊,從外海遠望整個北海岸。另外在外木山和瑞芳深澳等漁港有海釣船服務,約傍晚時分出海,次日清晨六點回航,可以垂釣一整晚或欣賞海上夜景。
為數眾多的炮臺群,是基隆另一個特殊的景觀。基隆港周邊的炮臺數目居全臺之冠,修築的時代從清朝時期到日據時期皆有,環布在港區周邊的丘陵上,依照清代及日據時代的防衛策略而有不同的佈局。現在這些炮臺經過整修,皆已開放讓公眾參觀。
廟口夜市
基隆市區最著名的景點,莫過於以在奠濟宮(開漳聖王廟)前為名,可能從日據時代就已存在的廟口夜市,為臺灣最著名的夜市之一。由於基隆的海産本就豐盛,加上身為國際港埠,從各地來來往往的人資流通將各種物産帶來基隆,因此造就出多元富有特色的小吃市集。
雞籠中元祭
每年農曆七月舉行的雞籠中元祭,是每年基隆最盛大的民俗祭典,目前已名列為臺灣十二大地方慶節之一。中元祭起源於清代時漳泉移民間的長期械鬥,當時地方人士提議以鬥陣頭代替鬥人頭,並選在中元節紀念這些客死他鄉的孤魂。從咸豐五年(1860年)至今,形成了現在的開鬼門、迎鬥燈、迎水燈、放水燈、關鬼門等諸多崇敬亡靈的儀式。每年農曆八月初,“慶讚中元”的旗幟飄滿市區,開啟了中元祭的序幕,到了農曆七月十四日晚上的水燈遊行達到整個祭典的高潮,更讓民間俗稱鬼月的農曆七月充滿了另一種和諧的氣氛。
基隆八景
基隆的山海風景相當可觀,尤其于日據時期,“旭岡觀日”(即今日的旭丘山,位於中正公園北側一帶)更名列當時臺灣八景之一。除旭岡之外,當時地方最具聲望的邑紳許梓桑曾選出了“基隆八景”作為代表:
雞山驟雨 (基隆山) 獅嶺匝雲 (獅球嶺) 魴頂瀑布 鱟魚凝煙 (鱟公嶼、鱟母嶼,現已不存) 仙洞聽濤 (仙洞岩) 社寮曉日 (和平島) 海門澄清 (八尺門) 杙峰聳翠 (基隆嶼)
基隆市的自然景點
沿海風景:
基隆嶼 北方三島 和平島 基隆港港埠景觀 八斗子海濱公園、望幽谷 長潭裏潮境公園 仙洞岩 外木山海岸
陸上景觀:
獅球嶺 紅淡山 情人湖 暖暖基隆河壺穴景觀 暖東峽谷 泰安瀑布 姜子寮山 瑪陵、友蚋溪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