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基隆市産業結構

  時間:2008-01-29 10:37    來源:台灣網     
 
 

 

  基隆市的發展核心為基隆港。基隆港為全球第30大貨櫃港,一向為臺灣地區高價值貨物吞吐最主要的門戶,港埠地位顯要。基隆港接近大臺北都會區,都會週邊又密布各類型工業區,腹地廣大,人口稠密,資源豐富。近年因為港區腹地過小等因素逐漸失去競爭力,連帶使得基隆的都市建設發展開始遲緩,並嚴重影響了基隆的城市競爭力。

  1.港埠相關基礎産業


  基隆港鄰近大臺北地區,為北部的一個主要輸出入門戶。國際商港的運作營運需有很多提供服務的産業,這些産業的存在與港埠的貨物運輸、進出口貿易等活動息息相關,提供了從貨物的進港到運送至目的地之間各種程式的服務,包括船隻的營運、貨物的裝卸、貨物的儲存、對內陸的運送轉運、海關作業、檢驗以及相關配合的活動等等。這些産業的服務,使貨物能夠通過港埠順利的進出,可稱為港埠産業,包含了港埠服務業及港埠行政業,依據臺灣地區行業標準分類的産業分類如下:

  (1)港埠服務業:包括海洋水運業、內河及沿海水運業、水上運輸輔助業、鐵路運輸業、汽車貨運業、陸上運輸輔助業、報關業、船務代理業、船舶貨運承攬業、貨櫃集散站經營業、船舶租賃業、其他運輸服務業、倉儲業、船舶修配製造業。

  (2)港埠行政業:提供港埠行政服務者,為各港港務局。

  基隆港對基隆市而言是一個經濟基礎,基隆港的存在吸引了很多港埠相關的基礎産業,這些基礎産業為全臺提供港埠運輸、進出口貿易的服務,其所出口的是港埠服務。基礎産業的人口會帶進其家庭,産生一定比率的扶養人口,這些人口生活上消費的需求,又會吸引來非基礎的服務人口。因此伴隨基隆港的成長,港埠相關基礎産業的人口隨之增加,影響所及基隆市整體的人口也會隨之成長。港埠的營運狀況反應在其運送貨物的運量,可以由港埠的吞吐量、裝卸貨物量來衡量。

  基隆為應對頻繁的貨物進出,而發展出特殊的港口市街文化,如很多的報關行、貨運作、倉儲行及貨櫃集散站,報關行分佈在仁愛區最多,而倉儲行及貨櫃集散站則以位於基隆河谷的七堵和暖暖區居多。所以,基隆港區附近雖受限于腹地狹小,在交通建設完善之後,其後勤支援可延伸到週邊的很多地區。

 

  由港口船舶製造修理帶動出的産業,則為機械電子工業最為重要,食品工業也是基隆重要的産業。

  表1  基隆港歷年船舶進港量與貨物裝卸量 
  

 

貨物裝卸量

貨櫃裝卸個數

(公噸)

(TEU)

1976

4,766

30,351,837

20,372,255

338,883.50

1977

4,959

35,002,080

22,029,120

393,765.50

1978

5,223

37,454,475

24,924,902

473,669.00

1979

5,422

40,524,484

28,389,893

560,378.00

1980

5,536

43,650,224

35,185,553

659,644.50

1981

5,622

46,697,890

33,616,360

655,441.00

1982

5,763

50,292,979

33,281,635

702,921.75

1983

5,919

54,211,776

41,941,377

942,525.75

1984

6,237

62,403,372

53,487,360

1,233,794.00

1985

6,184

64,798,405

49,935,452

1,157,839.50

1986

6,648

75,657,688

66,173,400

1,587,328.25

1987

6,977

87,098,578

79,851,071

1,939,853.50

1988

7,243

92,915,606

76,592,926

1,761,695.00

1989

7,572

96,366,807

78,296,467

1,771,930.50

1990

7,623

97,928,414

79,614,832

1,840,794.00

1991

7,514

98,959,275

86,970,549

2,007,752.25

1992

7,908

107,424,625

85,267,124

1,940,587.25

1993

8,005

104,373,408

86,396,064

1,886,425.75

1994

8,026

109,224,152

91,626,299

2,046,588.50

1995

8,159

111,402,269

94,441,821

2,165,192.75

1996

8,431

116,557,500

89,407,242

2,108,578.50

1997

8,495

118,922,838

85,406,134

1,981,175.25

1998

8,609

111,985,171

76,148,902

1,706,873.25

1999

8,615

113,842,866

76,542,276

1,665,618.50

2000

9,165

121,045,686

88,336,130

1,954,573.50

2001

9,415

121,001,926

82,418,128

1,815,854.50

2002

9,085

119,010,618

88,911,035

1,918,597.50

2003

9,119

111,404,297

93,103,938

2,000,706.50

2004

9,494

108,071,319

97,765,969

2,070,192.00

2005

9,456

107,487,156

99,166,647

2,091,457.75

2006

9,181

103,571,694

99,479,400

2,128,815.25


  自1996年起基隆港的吞吐量和貨櫃量日益衰退,原因可能是由於基隆港腹地缺乏,裝卸貨櫃必須利用內陸貨櫃集散站儲放,增加陸運開支,且鄰近産業多已南移或外移,在本地航運需求萎縮下造成裝卸貨運量逐年衰減。直到近兩年對外貿易的增長,基隆港貨物裝卸量和貨櫃裝卸量漸回復至昔日水準。

  2.三級産業

 

  (1)第一産業:指農業部門,包括農、林、漁、牧業。

  基隆市平地的農戶及耕地日益減少,農業産值比重不高。

 

  基隆是臺灣北部最大的漁業基地。基隆地區外海面臨大陸的大陸棚、東海及臺灣海峽,水深平均,海底平坦,底質以泥沙為多,是各種魚貝介類喜歡依季節不同群遊的水域,也是良好的漁場。在漁業發展過程中,海洋漁業一直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沿海漁港共六個,包括碧砂漁港、長潭裏漁港、八斗子漁港、大武侖漁港、正濱漁港、外木山漁港,正濱、八斗子兩大漁港,為北部漁業中心,居民大部以漁業為主。

  (2)第二産業:指工業部門,包括礦、製造業、水電、煤氣和營造業。

  第二産業始終佔約30%左右,但其中礦業變化很大,由50年代約佔10%,降至1991年不及1%。工業或製造業則是第二産業中最重要的行業。在基隆市的製造業中,除了公營事業的中船、臺肥規模龐大外,其餘公、民營工廠規模為中小型。在民營工廠部分,早年以食品工業最多,機械電子工業次之;20世紀80年代,以機械電子工業最多,食品工業次之。論工業産值,則機械電子工業一項即高佔70%以上,是基隆市最重要的工業。機械電子工業發展,除了與臺灣整體工業走向一致外,更與基隆市船舶修造業的發達有關。 

  (3)第三産業:指服務業部門,包括金融、保險、不動産、運輸、倉儲、通訊、工商服務、公共行政、社會服務及個人服務等。 

  基隆港附近沿海區域土地利用型態主要以作為商業用途的碼頭為主,沿著岸邊可以看到許多商船停靠;由於中正路、忠一路的道路切割,將港灣利用形式局限在以商業機能為導向的功能。多年來,商業最繁盛的地區仍為港口附近地區,全市中70% 的商業區分佈於此,並以仁愛區、中正區密度最高。

  3.工商登記家數


  截至2006年底,基隆市商業登記共有10,941家。按産業別分析,基隆市工商登記産業別以第三産業(商業、運輸倉儲通信業、金融保險不動産及工商服務業、社會團體及個人服務業及公共行政業等)為主,實際營業家數佔絕對多數,2005年底第三産業家數達10,810家,佔全市比率約為902%,其中商業5,643家佔全市比率50%,為最多;而第一産業(農林漁牧業)約56家左右,佔0.01%;第二産業(礦業及土石採取業、製造業、水電燃氣業、營造業)則約佔10%。近年來各級産業家數比率變化不大。

 

  

 2  基隆市近年工商登記家數

 

 

年底

2002

2003

2004

2005

總計

11,533

10,479

10,744

10,810

農、林、漁、牧、狩獵業

57

56

56

56

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4

4

4

5

製造業

231

179

167

157

水電燃氣業

 -

   -

 -

 1

營造業

949

821

901

1,007

批發及零售業

6,174

5,641

5,742

5,643

住宿及餐飲業

1,073

1,009

1,035

1,053

運輸、倉儲及通信業

1,430

1,219

1,217

1,217

金融及保險業

28

24

24

25

不動産及租賃業

139

102

116

109

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

196

174

179

193

 教育服務業

2

1

1

1

文化、運動及休閒服務業

269

297

291

280

其他服務業

981

952

1,011

1,063


 

  4.工廠登記家數


  根據表3,基市工廠登記家數計有267家,其中多集中于七堵區。就工廠登記概況分析,現有工廠家數近年來呈逐年減少之勢。若以地區別分析,以七堵區最多,佔34%,其次為安樂區,佔28%;最少為仁愛區。若以業別而言,則以電力及電子機械器材製造修配業最多。

  表3  基市工廠登記家數

   

年底別及區別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中正區

七堵區

暖暖區

仁愛區

中山區

安樂區

信義區

 

總計

403

406

359

359

342

267

310

324

281

267

45

93

16

8

16

74

15

 

食品製造業

47

46

43

45

45

45

45

46

45

45

8

10

3

5

2

10

7

 

煙草製造業

1

1

1

1

-

-

-

-

-

 

-

-

-

-

-

-

-

 

紡織業

11

11

10

10

7

7

8

9

9

7

-

5

-

-

-

2

-

 

成衣及服飾品製造業

9

7

5

5

4

4

3

4

4

4

-

1

-

2

1

-

-

 

皮革、毛皮及其製品製造業

-

-

-

-

-

-

1

-

-

 

-

-

-

-

-

-

-

 

木竹製品

9

9

7

7

4

4

5

5

4

4

-

1

-

-

-

3

-

 

傢具及裝設品製造業

3

3

2

2

2

1

1

1

1

1

-

-

-

-

-

1

-

 

紙漿、紙及紙製品製造業

5

1

1

2

2

0

1

1

1

-

-

-

-

-

-

-

-

 

印刷及有關事業

5

5

4

5

4

3

4

4

4

3

-

1

-

1

-

1

-

 

化學材料製造業

11

5

4

4

3

2

1

2

2

2

-

1

-

-

-

1

-

 

化學製品製造業

11

11

10

10

6

6

9

11

9

6

-

2

1

-

2

1

-

 

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

-

-

-

-

-

-

-

-

-

-

-

-

-

-

-

-

-

 

橡膠製品製造業

1

1

1

1

1

1

1

1

1

1

-

-

-

-

-

1

-

 

塑膠製品製造業

10

8

7

7

9

9

5

16

16

9

-

5

2

-

1

1

-

 

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

14

14

14

15

13

13

16

16

14

13

-

4

1

-

-

7

1

 

金屬基本工業

15

15

13

14

12

12

11

12

11

12

1

5

-

-

-

6

-

 

金屬製品製造業

26

26

21

21

19

24

24

24

22

24

1

5

-

-

2

16

-

 

機械設備製造修配業

40

40

36

35

31

38

37

40

36

38

8

12

4

-

3

10

1

 

電力及電子機械器材製造修配業

89

92

81

81

80

15

66

65

55

52

1

10

1

-

1

1

1

 

2

15

2

-

-

7

2

 

運輸工具製造修配業

67

72

65

65

9

9

55

12

9

9

1

7

-

-

-

1

-

 

精密器械製造業

16

16

16

13

5

5

4

6

5

5

-

2

-

-

-

2

1

 

雜項工業製品製造業

23

23

18

16

10

10

15

11

10

10

4

3

-

-

1

1

1

 



  5.居民的職業分配


  早期基隆市居民的職業分配,根據表4,以工商業與交通運輸業人口所佔比率較高,其次是礦業人口,十分符合早期的重點發展産業,此趨勢至今仍相近。大抵而言,基市勞動力職業分配以工商業為主。在第三産業中,最特殊的是佔有約20%人數比例的運輸倉儲業,它是基隆市比較臺灣各大都市行業中最突出的行業,此行業的發達與基隆港有密切關係。

  雖然基隆港的裝卸已機械化,但目前仍有三千多個碼頭工人,一天三班制地在碼頭擔任搬運、裝載、包捆等工作。而運貨的船隻進出基隆港,也須航運公司、報關行、貿易行、車行等的服務,這些公司或商行的職員、業務員、司機、搬運工等生計,可説是依存于基隆港的機能;若再加上二千多名港務局員工,更可見出基隆港的營運,為基隆市第三産業所創造的龐大就業機會。

  表4  基隆市居民的職業分配 單位:千人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總計

155

157

159

159

163

162

159

163

170

169

農、林、漁、牧業

2

2

2

2

2

1

1

1

1

1

工業

45

47

49

49

46

45

42

43

49

47

服務業

107

108

108

109

115

115

115

120

120

121



  6.金融機構分佈


  基隆地區金融機構共有70家,以島內銀行和信用社為主,各約佔40%左右。分佈區域主要集中于仁愛區和中正區,約佔30-35%。

  表5  基隆市金融機構分佈

  

年別區別

 總計

島內銀行

信用合作社

農會信用部

漁會信用部

島內壽險公司

島內産險公司

1996

53

20

20

4

2

3

4

1997

57

23

20

4

2

4

4

1998

58

23

21

4

2

4

4

1999

64

27

23

4

2

4

4

2000

62

26

23

4

2

4

3

2001

68

28

27

4

2

4

3

2002

67

27

27

4

2

4

4

2003

68

28

27

4

2

4

3

2004

70

29

27

4

2

4

4

2005

70

29

27

4

2

4

4

仁愛區

24

13

8

-

-

1

2

信義區

9

5

2

-

-

1

1

中正區

20

9

5

1

2

2

1

中山區

4

-

4

-

-

-

-

安樂區

5

1

3

1

-

-

-

暖暖區

2

-

2

-

-

-

-

七堵區

6

1

3

2

-

-

-



  7.觀光遊憩産業

  基隆是有豐富海洋資源、漁業文化的城市。有國際知名的基隆港及美麗雄偉的海岸景觀,更有許多歷史古跡、寺廟和古炮臺等,形成天然的觀光資源。根據基隆市政府資料,觀光資源有藍色公路、遊憩公園(包括八斗子公園、情人湖公園、中正公園、仙洞公園、役政公園)、古跡文化(包括杠子寮炮臺、二沙灣炮臺、中法戰爭遺址)、海岸風情(和平島公園、暖東峽谷、基隆嶼、棉花嶼、花瓶嶼、彭佳嶼),有山有海,兼具自然與人文特色。

  根據歷年來觀光統計年報(1996-2005年,即表6)顯示,基隆市各年度旅遊人數呈現緩慢下滑趨勢,每年約減少旅遊人數2-4%左右。探究可能成因,從交通運輸觀點而言,基隆港因處於市中心區,對於基隆地區道路系統造成阻隔的作用,港區貨物運輸易造成基隆地區交通上極大的負擔,加上濱海公路沿岸風景優美,每到假日大量旅客車輛涌入,使原本狹窄的市區街道更加不勝負荷。

  至於主要觀光遊憩區的旅遊人數,則以情人湖公園、仙洞公園、八斗子公園等具有天然景觀特色的遊憩區增長幅度最大,相較前一年遊憩區遊客人次成長,分別成長了71%、34%、35%。

  表6  基隆市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次

  

()/管理單位別

遊客人次

 上年(同月)遊客人次

增減數

成長率(%)

1996

1,626,075

1,584,321

41,754

2.6

1997

1,507,674

1,626,075

-118,401

-7.3

1998

1,477,209

1,507,674

-30,465

-2.0

1999

1,576,914

1,477,209

99,705

6.7

2000

1,522,246

1,576,914

-54,668

-3.5

2001

1,447,051

1,522,246

-75,195

-4.9

2002

1,414,236

1,447,051

-32,815

-2.3

2003

1,376,495

1,414,236

-37,741

-2.7

2004

1,487,902

1,376,495

111,407

8.1

2005

1,452,708

1,487,902

-35,194

-2.4

中正公園

684,299

859,402

-175,103

-20.4

情人湖公園

56,621

33,106

23,515

71.0

暖東峽谷

18,380

31,152

-12,772

-41.0

仙洞公園

65,218

48,442

16,776

34.6

八斗子公園

497,036

367,971

129,065

35.1

和平島公園

131,154

147,829

-16,675

-11.3

説明:年別、管理單位別增減數 =本年遊客人次上年遊客人次。


 

 

 
編輯:賀晨曦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