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花蓮縣在地理形狀上呈長條狀,像一隻臥蠶。西邊是高聳的臺灣中央山脈,東邊則是太平洋。北以和平溪與宜蘭縣南澳鄉接鄰,南與臺東縣的池上鄉與長濱鄉相鄰。西則有臺中縣、南投縣(西邊界的大部分)、高雄縣。
花蓮縣的南北長約137.5公里,東西寬約43公里。其面積雖為臺灣各縣之冠,但為多山地,平原僅有全面積的百分之十。多數人口都集中在平原一帶。花蓮縣的平原地帶並非直接面向海洋,而是夾在東側海岸山脈與西側的中央山脈之間。寬度僅3到9公里,地理上屬於縱谷平原的河川沖積扇地形,稱為花東縱谷。
花蓮縣東側的海岸山脈由於生成時間較晚(約400萬年前形成),高度低於西側的中央山脈相當多,最高的新港山海拔為1682公尺。海岸山脈地質上多為軟性的沉積岩、易受風化。目前受到地殼運動影響、海岸山脈1年上升3公分。
中央山脈在花蓮縣內佔有相當大的比率,其中高於3000公尺以上,列入“臺灣百岳”的山峰,在花蓮縣就有43座,最著名的有南湖大山、奇萊山、秀姑巒山等。
花蓮縣內主要的河川多為西到東向,由北到南依序有和平溪(過去稱為大濁水溪)、立霧溪、花蓮溪和秀姑巒溪。
花蓮東岸的海岸線長有124公里,由於有多條河流出海,造成種類眾多的海岸景觀,其中以斷崖峭壁為最險峻的景觀,特別是和平溪口南邊的清水斷崖,高1000公尺以上,是蘇花公路上的知名景點,也常因雨造成崩塌而道路中斷。
此外,在花蓮縣南方的石門海岸區,屬於堅硬的礁岩岸區,有相當多海蝕的景觀,再南方一點,還有石梯坪,此地的岩盤如石階般伸入海中,亦有許多海蝕溝、海蝕崖、海蝕平臺、隆起珊瑚礁等,其中壺穴景觀堪稱臺灣第一。
歷史
花蓮古稱奇萊,據《花蓮縣誌》記載,西班牙人在1622年(明天啟2年)到這裡採取砂金,還將花蓮地區稱為多羅滿。而花蓮是臺灣較慢被漢人移居的地方之一,漢人到花蓮開墾是清朝咸豐元年(1851年)。在1932年蘇花公路通車前,要到花蓮都需坐船,而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亦投入大量日本移民到花蓮地區開墾農業,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退出臺灣為止。
現在花蓮成為東部最重要縣市,與臺北、臺中、臺南、高雄等地方並列臺灣五大重要都市生活圈。2008年,因應交通建設需要,縣政府公佈一般道路命名原則,更新了地方公所命名的準則。
人口
花蓮縣的總人口數2008年9月統計約有 341,843人,過去人口外流嚴重,近年來人口呈現小幅回升跡象,在34萬多人口中,男性有177,302人,女性有164,541人。另外,因為開發較晚,花蓮保留有豐富的臺灣原住民文化:縣治之內有阿美族、泰雅族、太魯閣族、布農族、撒奇萊雅族、噶瑪蘭族6族。花蓮原住民人口以2007年5月統計為平地原住民55,271人,山地原住民33,926人,共為89,197人,約佔花蓮縣總人口四分之一,以阿美族分佈最廣。除此之外,花蓮的客家人亦佔總人口三成。
地理 |
經度 |
東經120.58 - 121.46度 |
緯度 |
北緯23.05 - 24.22度 |
總面積 |
4,628.57141平方公里 |
海拔高程 |
最高:3,825公尺(秀姑巒山) |
氣候 |
氣候類型 |
副熱帶季風氣候 |
年平均溫 |
23.1℃ |
- 最高月均溫 |
28.4℃ |
- 最低月均溫 |
17.8℃ |
年降水量 |
2092.9mm |
年日照時數 |
1579.7小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