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臺灣-臺灣北高兩市市長選戰-相關報道
相關報道


 

面對島內"泛藍整合" 陳水扁的四種選擇
 
 
  來源:      日期:2002-12-13 09:20

    中新網12月12日電 臺灣兩市“市長”的選戰已經結束。臺灣的“兩黨政治的時代”在這一次北高“市長選舉”之後已經底定,“藍綠對決”將主導未來的選戰發展。
  最近島內媒體關注的焦點都集中在泛藍軍將有誰出馬向陳水扁挑戰。臺灣媒體日前發表社論指出,在未來的一年多時間中,泛藍軍的整合已是大勢,由誰出馬並非重點,而陳水扁面臨泛藍軍整合的情勢,會採取什麼樣的作為,可能對臺灣的發展有立即的影響,值得注意。
  面對泛藍的整合,陳水扁實際上有幾種選擇。第一,他可能選擇以“弊案”的方式來打擊泛藍軍。這是民進黨每逢“選舉”必會祭出的招式之一,也的確發揮了相當的作用。
  可是自從“新瑞都案”出現之後,民眾大概也發現,“天下烏鴉一般黑”。在“新瑞都案”中,被牽扯到的重量級人士包括余陳月英、謝長廷,還有兩名買票的“立委”。現在大家都睜大眼睛在看,陳水扁究竟如何對待這個案子。如果他為鞏固票源而“選擇性辦案”,那民進黨將失去“清廉”的形象,恐怕再也沒有資格指責其他政黨。如果他為了顧及個人的形象而撤查到底,可能真的“撼動政權結果難料”。到底查與不查,陳水扁大概要傷腦筋一陣子,好好計算“政治成本”效益。
  陳水扁的第二個選擇是以人事與資源來分化泛藍陣營。分化永遠是最廉價的手段,因為總有人禁不起權力與資源的誘惑。
  島內媒體稱,“在選舉之前,陳水扁不是為了製造連戰與宋楚瑜之間的矛盾而放出扁宋會面的消息嗎?”“這一次的高雄“市長選舉”,姚高橋的陣前倒戈不又是分化的另一例嗎?”“選戰剛結束,民進黨不是立刻放話表示2004年為“扁馬對決”,其意不就是在製造國民黨內部的矛盾嗎?”在未來的一年內,我們相信,類似的戲碼可能還會出現,而且可能是以重量級人士為主。
  陳水扁的第三個選擇是調整“兩岸政策”,大膽開放“三通”。“兩岸政策”是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的唯一指標。
  過去兩年半來,陳水扁可能是受制于“臺獨”基本教義派的影響,在“三通”問題上,始終是“坐而言,沒有起而行”。陳水扁依舊是在打太極拳,似進還退。現在面對泛藍軍的整合,中間選票已成了勝負的關鍵。陳水扁的策略本來是以模糊的語言來達到“兩面通吃”的效果,但時間一久,民眾早已看穿其用意,因此陳水扁除非有具體的行動來推動“三通”,否則將無法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援。
  同時,李登輝對國民黨的“殺傷力”已很有限,但對民進黨與陳水扁的“殺傷力”卻日漸增強,農漁會信用部事件即為一顯例。陳水扁如果不能向“李登輝時代”告別,終將成為李登輝的“俘虜”。
  陳水扁的第四種選擇是腳踏實地“拼政績”。這個選擇是最困難的選擇。無奈陳水扁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在追求連任的壓力下,陳水扁沒有太多的選擇,而每一樣的選擇結果都可能造成非常深遠的後遺症。現在陳水扁大概只有撇開連任的心態,專心致志於政務,才有可能做出明智的選擇。而這個選擇,對於一心“拼選舉“的阿扁而言,又是一個最痛苦的選擇。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