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臺灣-臺灣北高兩市市長選戰-相關報道
相關報道


 

並非皆大歡喜──評臺北和高雄選舉的結果
 
 
  來源:      日期:2002-12-09 10:44

    12月7日晚間,喧囂數月的臺北和高雄兩市的“市長”和“市議員”選舉終於落下帷幕,儘管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和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分別連任北高兩市“市長”,各政黨在“市議員”方面也都有收穫,但是在這個背後,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一些深層次的隱憂和問題。 勝者並不輕鬆
  馬英九在臺北“市長”的選舉中,雖然“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最終再次贏得“市長”寶座。但在整個的選戰過程中,面對民調遠遠落後於他的李應元,馬英九一直比較低調。對李應元的咄咄逼人甚至是人身攻擊,表現得溫文爾雅,委曲求全。在選戰後期,馬英九更是小心翼翼地處理每一個細節,將“不犯錯”當作最高原則。
  雖然馬英九最終得到了87.3萬多張選票,但並沒有像先前國民黨有人説的那樣可以超過100萬張,他與李應元得票率的差距也只有28%,並不像多數民調做的相差那麼大。這表明國民黨和“泛藍”陣營在臺北市依然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在高雄“市長”選舉中,謝長廷可以説是有驚無險。高雄選戰剛開始,謝長廷以為“泛藍”肯定無法整合成功,他可以漁翁得利,因而缺乏危機意識。在選前10天,隨著宋楚瑜表態支援黃俊英,形勢急轉直下,謝長廷被迫陷入一場苦戰,“總統府”、“行政院”、民進黨、李登輝四管齊下,最終幫他以微弱優勢險勝黃俊英。連謝長廷自己也不得不承認,這次選舉是他有生以來打得最認真最辛苦最窩囊的一場選戰。 敗者亦感欣然
  在這場選戰中失利的李應元和黃俊英,也能夠從自己的失敗中找到可以慰藉的地方。對李應元而言,他長期在民進黨、“行政院”和美國任職,同臺北市民有一定的距離感,在地利、人和上明顯不如施政滿意度甚高的馬英九;加上他的民調一直遠遠落後於馬英九,落敗本來是意料中事,惟一意外的是馬英九能夠在所有12個選區均取得優勢。此外,李應元的提名、競選策略的制訂並不是他的個人行為,連陳水扁都參與站臺、掃街、拜票,因此敗選責任並不在他一人;況且他得票率有35.89%,基本穩住民進黨在臺北市的基本票,也可以對民進黨及其支援者有一個交待了。
  黃俊英高票落選雖然遺憾,但他也已經是盡全力而為了。本來黃俊英能夠被國民黨推薦為候選人已經不容易,最終僅以3.2%的差距輸給謝長廷則更不簡單。國民黨“立委”穆閩珠和羅世雄都認為,黃俊英過去沒有參加過選舉,選舉基礎本來就比較薄弱,沒有錢、沒有班底,選舉知名度也較弱,支援度能從個位數逐漸上升,從被人看不起,到獲得選民的接受,能打到這種地步,已經是難能可貴,對國民黨是一場很有意義的選舉;國民黨主席連戰和秘書長林豐正都嘉許黃打了一場了不起的選戰,並以雖敗猶榮來評價黃俊英。 影響尚難料定
  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北高“市長”選舉已經變調為200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前哨戰”,在選舉過程中,不僅“朝野”各政黨的主席、高官盡數出動,連“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也在為候選人助選,忙得不亦樂乎。因此這次選舉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兩個城市的市政選舉。但僅憑這次北高選舉的結果就判斷一年後的“總統”選舉鹿死誰手現在還為時過早。
  首先,選民對這次北高選舉熱度明顯不夠,而且呈現出北冷南熱、“市長”熱“議員”冷、前期冷後期熱的態勢,兩市的投票率都沒有往屆高,這反映出臺灣民眾在當前經濟狀況不好的情況下政治熱情的降低,以及對吵吵鬧鬧的選舉政治的厭倦,這勢必會影響到臺灣領導人的選舉。
  其次,“泛藍”和“泛綠”陣營在這次北高選舉中都沒有能夠顯示出明顯的優勢,依然是旗鼓相當的架勢。在臺北,民進黨雖然保住35%的基本盤,“泛藍”陣營卻在“市議員”方面也佔有絕對的優勢;在高雄,無黨籍候選人張博雅、施明德、黃秋生極低的得票數表明選民已經自動棄保,國親整合的效果顯現,但“泛藍”的基本盤依然不敵“泛綠”;同時,“泛綠”勢力在謝長廷當政4年後卻沒有大的擴張,也表明民進黨的危機並未解除。因此,“總統”選戰中“藍綠”陣營在北高兩市仍面臨著苦戰。
  第三,2004年“泛藍”能否再次整合成功關係整個“總統”選局。雖然連宋都已經表明國親要合作的態度,這次選舉中甚至出現了宋楚瑜為馬英九下跪拜票的場面,但畢竟整合是到最後關頭才出現的,宋楚瑜的做法也並非沒有自己的小算盤。而且,兩黨的“總統”候選人之爭要比高雄“市長”複雜激烈得多,最後能否整合成功都還在未定之中。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